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这书怎么可以这么美!孩子们要爱死了!

全球顶级电影道具设计团队——Minalima,决心将经典童话打造成“梦幻魔法书”,对于出版行业来说,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真不是夸张,这个团队太强了。
Minalima的两位创始人米拉波拉·米娜(Miraphora Mina)、爱德华多·利马(Eduardo Lima)
看过《黄金罗盘》吧,里面有Minalima的贡献——这部电影荣获2008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提名,并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
还有约翰·德普主演的《理发师陶德》、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模仿游戏》……就算这些都没看过,你总知道“哈里·波特”系列电影吧,这部风靡全球的超级大IP,也邀请了Minalima。
“哈里·波特”系列电影中,四大学院的标志就出自Minalima之手
复古、奇幻、神秘、华丽,是Minalima一望即知的风格,它让艺术愈发艺术。而对细节趣味性的打磨,又让它的作品拥有了耐人寻味的特质。不是简单的“哇,好看”,而是不断回味、不断想起的“呀,真美!”
在电影界风生水起的Minalima偏偏在2015年盯上了图书,卯足了劲儿打造了一批经典童话。
今天向大家推荐这两本书,就出自这套童话:《彼得·潘》和《丛林故事》。
猛一看也还好?稍等,待我把它翻开。
再翻开,
再再翻开。
何止是漂亮。
后浪x魏小河流域《丛林故事》+《彼得潘》小河读者价:单册122元,套装228元?点击下方小程序购买?
为什么给你推荐这套书?01Minalima的设计,并非为美而美
电影人背景的Minalima极擅长渲染故事氛围,这在它的图书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丛林故事》里,Minalima运用了大量印度元素的装饰,成功地将读者带入“印度的森林”——而不是其他随便什么地方的森林。这点至关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事先了解作者吉卜林的身世或故事背景,很难发现它发生在印度。
在印度文化中,蓝象有美好的寓意
除了大面积使用桃红、湖蓝、草绿、明黄、橙等印度经典传统配色,《丛林故事》里,还有很多以印度藤本植物果实为原型的佩兹利纹样,它们让这本书呈现了浓郁的异域之美。
而在《彼得·潘》里,Minalima则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凸显故事的神敏感——大胆隐去彼得·潘的脸,只让他以剪影出现。
这一方面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你想彼得·潘是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子,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还巧妙地渲染出彼得·潘难以捉摸的个性,我们的小飞侠向来来去自由、行踪不定。
彼得潘和叶子

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Minalima会根据故事本身的特点,调整阐释故事的视角,这可能也要归功于它长期从事电影工作的经验。
《丛林故事》里,性格各异的动物一个接一个地登场,动不动聚在一起办大事, Minalima就用旁观者视角,让我们一眼看清它们在故事舞台上的表演——登场的动物、人物往往一股脑地出现在丛林等大场景里。
《丛林故事》,这张的视角非常有趣,我们和近景处的猴子一起看向画面中央的主人公。
相反,《彼得·潘》的故事是围绕几个特定主人公展开的,为了让读者沉浸其中,Minalima采用了温蒂(故事的头号女主)视角,让我们有一种“和温蒂一起经历冒险”的美妙感觉。
温蒂在做针线活,我们正在和温蒂同样的位置,看向房子里跳舞的孩子。
优秀的插画设计师,绝不满足于单纯地用画面翻译文字,他们会想尽办法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野心勃勃地尝试将书变成艺术品。
大部分人翻开Minalima版的《丛林故事》和《彼得·潘》,总是首先被里面极富创意的机关吸引——可以拉开的剪纸、可以旋转的鳄鱼轮盘、有着精细镂空的卡片,还有风格各异的折叠起来的地图……实际上所有这些小装置,都并非单纯为了“好玩”,而是多少承载着一些功用。
比如《丛林故事》里有好几张可以拉开的地图,它们为读者提供了“研究故事”,进一步想象故事场景的条件

这张虽然不能拉开,但是好漂亮啊
《彼得·潘》里的地图,每一张都有自己的小花招。比如第一张合起来时是温蒂家的“医疗记录”;打开发现,是三个长相相同的小人儿的脸;再打开,又会发现,里面有一张“永无乡”的地图。
为什么画面上三个不同的小人儿共用一张脸呢?为什么这张地图刚好从小人儿的脑袋里冒出来呢?Minalima用设计引导读者注意:“温蒂的爸爸妈妈并不关心自己的孩子,温蒂和弟弟们都喜欢幻想(注意图中小字部分),他们都渴望前往永无岛。
此外,《丛林故事》里的插图大大小小加起来有120张,《彼得·潘》里有109张,即便是作为点缀的小插图,也设计得别有趣味。
这些图藏着哪些彩蛋,就要靠大家自己去发现了
02一流的设计,必须有一流的装帧和印刷
和电影一样,图书也深深地依托于技术的发展。Minalima的设计再强大,也必须依靠高品质的印刷,才能实现。光是寻找能完美呈现Minalima图书的印刷厂,就花了编辑们好几个月的时间。下图中这些样本,都来自不同的印厂。

在比较了若干样本后,编辑们最终决定在亚洲最大、机关技术最硬的印厂之一——鹤山雅图仕,来完成它们的装帧和印刷。
实际的印刷过程,比想象得还要复杂。光是封面,就要达成“摸起来像布又有古典气质的”目标。好容易用选纸和压纹技术搞定,又要操心上面的烫金。
烫金本身不是多复杂的工艺,但要把每个“金”都严丝合缝地“烫”到准确的位置,难度就大了。更何况《丛林故事》和《彼得·潘》上,还有很多细密的烫金。这些金是否烫得准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封面的品质感——要想传递出精致复古、低调华丽的感觉,一个“金点”都不能歪。
还有书的内文,是故意做旧的浅灰色,有一种“藏在宝箱多年”的感觉。但实际上,这个灰色并非纸张自带的,而是特地印上的颜色。且为了让“做旧效果”更逼真,纸的边缘颜色略深一些。
更重要的是,虽然已是2020年,在书籍的印刷和装帧方面,仍有很多机器无法完成的工作。通常,印一万本漂亮的彩色书只要10天,猜猜这套书用了多久?足足两个多月!
《丛林故事》里有9个活动机关,《彼得·潘》里有10个,它们都需要靠手工完成,每天出产的十分有限。
制作时,工人们会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特定的机关,戴上特殊材质的手套(避免胶水弄脏书页),再凭多年经验,准确地把模切好的机关零件,贴在特定位置,不能偏一点,也不能有丝毫歪斜。
有些机关不是“只要贴到书上就完事”,贴之前,还必须将它们工整地折叠好,折叠之前还必须将它们的各个部分用模切技术完美地制作出来;制作之前,还要反复调试颜色;调色之前,还要小心地设计模板。
还没完,还有些机关,虽然部件是由机器做的,但也远不是“只要交给机器就万事大吉”,看到这些细小的镂空了吗?必须保证没有丝毫偏差。这之中大家又不知道报废了多少样品,尝试了多少次。
还有这个可以像风琴一样拉开的猴子剪纸,必须确保所有的镂空都在相同的位置上,合上剪纸后,由多个猴子变成一只猴子。
Minalima的创始人之一米拉波拉·米娜在采访时说:“装订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的一次尝试,我们希望我们的书能把人带入一个丰富多姿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翻开就只有平面的插图。”
还有作为书签的红色丝带,又想起来,光是这根窄窄的丝带,从正红到绛红,从7毫米10毫米,到最后的8毫米。就试了4次。

03
一开始就奔着“难以逾越的经典”而来
译文也要美的戳动人心
不要因为《丛林故事》和《彼得·潘》拥有美炸天的外表和让人一见倾心的设计,就觉得它“只有漂亮的形式”。就这套书来说,哪怕把所有的插图、机关、装饰统统忽略,单看译文本身,它都美好得值得收藏——它们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可以从小看到大从大看到老的故事。
很老很老的《彼得·潘》和《丛林故事》
《丛林故事》出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之手,包括七个故事,每个故事都配有一首诗,它赞颂了人与动物身上的勇敢、坚韧、忠诚、仁爱、利他主义或为自己族类共同利益而奋斗的优秀品质,同时谴责了贪婪、奸诈、残暴、自私等丑恶行径。
它的读者——尤其是孩子,会因此确定“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并拥有识别、应对“奸诈宵小”的智慧。
“丛林对我关上了大门,我只好忘记你们的谈话,忘记你们的友情; 不过我可比你们有良心,因为虽然从血统上讲,我算不上你们的亲兄弟,但是其他一切关系都有。所以我答应你们: 当我成为人类的一员的时候,我不会像你们出卖我那样把你们出卖给人类。“
“别压迫外路人的崽子,把他们当成姊妹兄弟热烈欢迎,因为尽管他们是些胖乎乎的小不点儿,说不定熊就是他们的母亲。”
《彼得·潘》则再经典不过了。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早晚会接触彼得·潘德的形象——他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动画片中,甚至心理学上还有一个以他为名的专业词——但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自以为已经了解《彼得·潘》的故事以至于直到成年都没有完完整整地读过一遍。
实际上,只要读一段,心底就会涌起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美妙。
所有的孩子很快都知道他们将要长大成人。温迪是这样知道的: 她两岁的时候,有一天在花园里玩,她摘了一朵花,拿在手里,朝妈妈跑去。我琢磨,她那个小样儿一定是怪讨人喜欢的,因为,达林太太把手按着胸口,大声说:“ 要是你老是这么大该多好呵!”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
可是,打那以后,温迪就明白了,她终归是要长大的。人一过两岁就总会知道这一点的。两岁,是个结束,也是个起点。
彼得钻出树洞时,月亮正在云天里行走。他全副武装,却没有多穿衣裳,出发去做危险的搜索。如果任他挑选,他不会挑上这样一个夜晚。他本想低低地飞,离地面很近,好让所有异乎寻常的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但是,在时隐时现的月光下飞得很低,就会把他的影子投在树上,惊动了鸟,使警觉的敌人发现他已经出动。
有时,人们提起彼得·潘,会说他自私任性,并用他形容那些“拒绝长大的人”,也有时,人们提起彼得·潘,会说他在成人的世界里坚守孩童的纯真,是世间难得的美好。
阅读经典故事,译本相当重要。好的译本不但能让读者惊呼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还会在无形中帮助读者塑造阅读品位。
《丛林故事》的译者蒲隆,是最早译贝娄作品的翻译家之一,翻译出版英美文学名著30余种,约600多万字。他对文本的风格极为敏锐,译作气势逼人,译充满野性和传奇的丛林故事再合适不过。
在翻译《丛林故事》时,绝大部分语句他都采用了直译,读者可以尽情享受原作的美妙。比如,用“自从露水出现以来”“许多雨季之前”,而不是“自古以来”“很久以前”。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表现不同动物用词的细微差别——有的动物管狼孩毛葛利叫“Mancub”,有的叫“Manling”, 蒲隆把前者译成 “人崽”,后者译成“人仔”,并不是用错了字。
《彼得·潘》的译者杨静远,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她的父母都是武汉大学的教授,早在1943年,她便开始发表翻译作品。
照片由译者女儿提供
杨静远的译文生动活泼,又不失优雅,良好的中国文学基础又让她译出的文字极富音乐感。
要说明的是,这个版本的《彼得·潘》,是杨静远根据英国霍德与斯塔顿公司,1964年的版本翻译而来的,她吸纳了梁实秋译本的诸多优点。在译后记里,作者说,“但凡自感无力超越之处,译者保留梁先生的译法。”而那些误译和因时代不同而不合规范的语句,则被调整了过来。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做这套书的编辑们在确定译版时,也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几乎找了十几版不同的译作,再开会投票选出最棒的一版。
04
经典的背后
是中外出版人历时4年的努力
我们今天看到的Minalima版《彼得·潘》和《丛林故事》的中文译本,是中外出版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的出版,足足花去了4年时间(可能还要多一点)。前文提到的所有制作细节,包括封面和内文用纸、不同机关所要的材料、模切的精细度、色彩的呈现……都经过了反反复复地商讨。
它是一套“浑身都是细节”的书,它美在它的样子,美在它的内容,也美在它的制作过程——从编辑到印制,它包含了太多人的心血。
然后有了它们现在的样子:

经过岁月考验的人生必读之作+世界顶级电影道具设计团队的插画和装帧+亚洲最大且经验丰富的印厂人工手动装帧
+精挑细选让人拜服的名家译版
=如果没有收藏想起来就让人不甘心的经典
单是把这套书摆到书架里,每天看看封面,就能收获极大的心理满足。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道具设计团队 MinaLima 倾情打造;
迪士尼《奇幻森林》原著,震撼演绎充满野性和温情的丛林世界;
全彩复古插图、立体互动机关,打造每个年龄段都喜欢的豪华精装珍藏版机关书!
世界文学大师传世经典,风靡全球百年,带你寻找和回味童年的美好时光。
文:柳无码
后浪x魏小河流域《丛林故事》+《彼得潘》小河读者价:单册122元,套装228元?点击下方小程序购买?
-更多好物-初时精酿果酒(红茶梅酒/柚子酒)?点击“阅读原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