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虹膜 | 从《破风》看体育电影成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文 | magasa
林超贤是一个被低估的导演。他的路数像是香港版的迈克尔·贝,但并没有获得迈克尔·贝那样显赫的声誉(不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也就是说,很少有观众会因为导演是林超贤而选择或拒绝某部影片。香港导演曾经以拥有出色的技术而见长,随着吴宇森、林岭东一代人的老去,中生代导演中还有几个敢说自己继承了香港导演的技术传统呢?我认为林超贤起码应该是一个。说林超贤是一个娴熟的技术型导演,应该反对的人不多,但我认为这种评价还不够。他至少是一个有情怀的娴熟的技术型导演。他的电影大多是动作片,但几乎都没有放松对人物内心情感的要求。
这里我说一个小的细节,从2008年的《证人》开始,林超贤的电影大多采用两个字的片名,后面是《线人》、《逆战》、《激战》、《魔警》,直到《破风》。这些片名又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一种是关于人物的身份,包括《证人》、《线人》、《魔警》,讲身份给人带来痛苦,但最终不得不面对它;另一种是《逆战》、《激战》和现在的《破风》,片名会带给人一种激烈的动作感和速度感,和内容非常吻合。其中《逆战》是林超贤擅长的警匪片,之后从《激战》开始林超贤连续投身体育片,耕耘华语影坛相当少见的一种类型。
拍体育片,林超贤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可以把拍动作片的经验放进来,动作片是他非常擅长的领域。尤其是在《激战》中,因为这部片所涉及的体育项目是自由搏击,它和传统的功夫片很接近,至少在动作戏的设计、分镜上,两者是互通的。不过新作《破风》的难度远远超过了《激战》,因为它的主题是自行车比赛。
我认为拍自行车有这么几个难点:第一,中国虽然被称为自行车大国,但绝对不是自行车运动的大国,普通观众对自行车比赛非常陌生,不清楚其中的技术细节,也不懂场地赛、公路赛的各种规则,怎么来让观众看明白呢?第二,在自行车外行眼中,这项运动不像球类比赛那么丰富多变,只是单纯地比拼速度,谁快谁赢,该如何在电影中向普通观众展示自行车运动的趣味?不把它拍枯燥了?第三,自行车比赛的车速非常快,扮演运动员的演员能否掌握相关技术,拍摄团队又怎么完成那些高难度的镜头?更进一步,电影是否突破了电视转播的画面风格,把项目特点和电影的视听语言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换言之,不同的体育项目需要不同的影像风格。若是解决好上面这些问题,《破风》就算成功了一半,我们来看看林超贤是如何处理的。
针对第一个问题,影片利用了多种方法来向观众解释自行车运动的技术细节,最主要是通过电视现场转播的解说员的嘴来介绍,这是非常自然的一种办法,其次是车队领队和运动员会在赛前准备会及赛事过程中分析和检讨比赛决策。此外还有一招,影片改造并简化了自行车比赛的过程,使它符合我们熟悉的戏剧性起伏,比如频频运用最后一秒种反超这样的手法。经过这些处理之后,观众应该能看懂这部影片中涉及到比赛的大部分场景了。第二个问题考验的是一个导演的基本功,如何从一切事件和人物关系中提取戏剧冲突。车队内部有冲线手和破风手(这是电影发明的称呼,其实专业叫法是「领骑」)的分工,他们各司其职,一个负责突围,一个负责掩护,冲线手的获胜建立在破风手队友的牺牲之上,因此两者有潜在的冲突。以及在比赛过程中制造各种意外,比如故意撞车、队友叛变等戏剧化情节,为主角这方取胜制造困难。再就是围绕比赛战术做文章,让我们从战略意义上去理解比赛过程的抑扬起伏,产生如同战争一样的激烈感。
最后一个问题,得益于林超贤丰富的动作戏拍摄经验,他处理得也是不错的。几百辆车在高速运动中又要拍到整体队形,又要捕捉单人表情和动作,每个镜头都需要反复尝试很多条,每一条骑几公里应该是家常便饭。所以就必须采用有别于传统分镜的方式,才能把这么高速度的运动场面拍下来,否则时间和成本根本吃不消。
以上问题的大体解决,使得《破风》在体育竞技本身的层面算是站稳了脚。不过体育电影从来不是真正只关于体育的,它更多是关于体育和人生的关系。
看历史上著名体育片的例子,里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作为柏林奥运会的官方纪录片,它是想彰显雅利安人是最完美的人种;《出卖皮肉的人》把体育电影和黑色电影结合起来,悲观地说明赢得体育比赛对改善人生毫无意义;《江湖浪子》否定了「赢」在体育比赛中的价值,只有超脱了胜负的人,才是人生和比赛的真正赢家;在《愤怒的公牛》中,体育竞技成了病态人格的发泄渠道;还有《伯尔尼的奇迹》,这部影片说的是一个国家把赢得足球比赛的决心转化为战胜民族困境的力量;近年来的《摔跤手》,很少有电影表现衰老和失败如此彻底,它让我们看到体育运动光鲜背后的阴影。那么《破风》是讲什么的呢?团队和牺牲。彭于晏的角色好胜、有野心,对于他来说,得不到冠军就是失败,但在最后那场至关重要的比赛中,他甘为窦骁做嫁衣,让后者赢得了冠军。那么彭于晏算成功还是失败呢?这个情节不仅提供了戏剧上的惊奇和逆转,它更是点出片名的真义,「破风」就是要为队友牺牲,团队利益高于一切。
这就是林超贤,每次都能尽责地完成他的本职工作,只要你不寄予一些不该他承担的期望,那么他简直称得上是香港最靠得住的导演了。
文中提及的电影
1.《奥林匹亚》(Olympia Part One: Festival of the Nations, 1938)
2.《出卖皮肉的人》(The Set-Up, 1949)
3.《江湖浪子》(The Hustler, 1961)
4.《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 1980)
5.《伯尔尼的奇迹》(The Miracle of Bern, 2003)
6.《摔跤手》(The Wrestler, 2008)
7.《证人》(The Beast Stalker, 2008)
8.《线人》(Beast Stalker 2: Informant, 2010)
9.《逆战》(The Viral Factor, 2012)
10.《激战》(Unbeatable,2013)
11.《魔警》(That Demon Within, 2014)
12.《破风》(To The Fore, 2015)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王家卫 | 黛德丽 | 武打 | 爆米花 | 猫咪 | 胡金铨 | 文艺 | cult | 戴锦华 | 裸戏 | 阿黛尔 | 凯恩 | 历史 | 股市 | 贾樟柯 | 邵逸夫 | 陈凯歌 | 小时代 | 西游记 | 郭敬明 | 隐形人 | 图灵 | 蔡明亮 | 美国电影 | 塔蒂 | 肖申克 | 酷儿电影 | 伟大电影 | 半年盘点 | 赵涛 | 色情电影 | 大圣访谈 | 影评人 |
合作、互推请联系:irisfilm@qq.com
编辑 | 徐寒冰
长按识别码可下载《虹膜》
《虹膜》是一份基于移动平台的电影杂志,每月出版两期,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中文世界里最具深度和创见的电影文字。苹果用户可点击上方二维码下载《虹膜》,或在苹果App Store商店中搜索「虹膜」来下载。也支持Kindle、多看和豆瓣阅读等所有主流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