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号,第八届德国电影节在十一月份如期而至,很多导演因为疫情不能亲临现场,但是通过视频的方式讲解所拍摄的电影想要传达的东西,跟现场观众问好,表达祝福及感谢。
下面是抛开书本记者与德国电影协会安珂女士(Anke Redl)的映前专访交流。
采访:周梓薇、东SIR
编辑:抛开书本编辑部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抛开书本:每年德国电影节会有很多评委负责选片,今年中国方面多了三位顾问推荐影片,请问这个影展的选片标准是什么?是简单的好电影还是会对中国的具体国情有所判断后的选片?
?
安珂:每年我们会从最近一年的德国出现的优秀电影中筛选出大概20多部电影,其中会包括德国本土的热门电影、电影节上表现优异的获奖影片以及相对小众一些的文艺片。每届初选名单中都会包含各类型的电影,比如类型片、纪录片、儿童片以及惊悚片,然后再交由评委进行选择,评委中有中国的影评人和电影工作者,一定程度上是从中选择了他们喜欢的电影,以及适合中国观众的电影。
今年柏林电影节是没有受到疫情影响的一个电影节,今年的选片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是明年产出的片子数量变少,可能选片就会有一定难度,这次的电影节筹备中首要担心的是能不能顺利进行,线下会不会受到影响,会不会也需要转到线上,但幸运的是,德国电影节每年都在11月中举行,这个时候中国的疫情已经缓解了,可以让我们如期开幕。
抛开书本:今年是第八届做这个影展了,从前七届的反馈来看,您觉得中国观众和德国观众欣赏偏好有什么不同?
安珂:好的电影是有共通性的,在德国受欢迎的电影在中国很大概率也会受到观众喜欢,欣赏偏好方面的话,对德国或者说在欧洲来说,因为语言的限制,中国电影是小众电影,在中国也一样,大众电影都是自己国家的电影或者好莱坞电影等。观众对影片的共鸣也取决于电影本身的话题是否有普遍性,或者有没有文化及背景的限制。
就像开幕影片《温蒂妮》中,温蒂妮本身的工作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讲解与柏林城市发展有关的故事,这一段内容其实拍的很长,讲解词很长,外国观众可能无法透过这些讲解去真正了解城市发展的脉络,对于德国这段历史不熟悉的就会感觉晦涩,但是对于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还是可以接收到的,温蒂妮这个角色导演将她寓意为水精灵,她所代表的神话感跟她的工作所代表的物质世界的建设是形成了一个很强烈的对抗的。
德国电影节开幕片《温蒂妮》导演专访 翻译:合鸟
抛开书本:这两年中国有了平遥国际影展、海南国际影展、上海电影节、北京电影节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上海、北京等地还有各种单项影展,这使得很多在国际三大等影展出现的热门影片能够更快被中国这些地区的观众看到,这些因素会不会对选片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在这些地区以外的观众他们看片的渠道可能就会少一点,你们有没有想过把影展推广到更广泛的中国地区?
安珂:不会,我们选片的规则就是多样化,包括大热的受到关注的片子,也包括新导演的冷门的类型片纪录片,除了在北京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聚焦德国单元有过多次放映外,其实在很多其他地方包括深圳,南京,成都也展映过很多次。这些城市可以在商业院线看到德国电影的机会相对少一些,有些时候反而会比北京更加反向热烈,尤其是成都的观众,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
抛开书本:柏林电影节曾是中国电影的福地,中国电影曾在那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德国观众怎么看待中国电影?他们对当下的中国电影熟悉吗?
安珂:德国的部分观众也会关注中国电影,比较热的片子会跑去看展映。A类电影节的观众对于国际影片的接受程度会高很多,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中国作品一直都是常客。
抛开书本:您个人怎么看待当下的中国电影?有哪些中国电影人是您喜欢的?有没有目前在欧洲还不被熟悉,您个人很看好的年轻导演?
安珂:我觉得中国电影在每个电影节上都会有入围的或者得奖的,越来越多被我们看到,我个人关注比较多的也确实是在欧洲相对活跃的中国导演,比如王小帅,张艺谋、娄烨和去年的票房冠军《我不是药神》的导演文牧野。
我认为导演作品如果传达的话题是有全球共通性的,会比较容易被外国观众所接受。
抛开书本:中国现在有很大的电影市场,算是电影大国,但离电影强国还有距离,以您的观察,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安珂:我觉得就是做好国内受众,首先要先考虑面对自己国家的观众,拍的电影被国内喜欢了,才会受到国际欢迎。
抛开书本:您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本届入选的影片的特点吗?最后再给我们推荐一下您个人认为中国观众最不能错过的影片有哪几部?
安珂:本届入选的影片类型比较多,没有一个大的主题,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是《元首偷了粉兔子》《德语课》《温蒂妮》,目前都已经售罄了。
推荐的还包括展映的四部纪录片《永远的瓦尔辛湖》、《迷失的脸》、《完美黑色》和《艺术来自喙的生长方式》,今年纪录片的比例是比较多的。
为什么女性容易羞怯?为什么男性的性行为隐藏暴力?
北京 | 德国电影节全攻略,章明王学兵出席开幕
北京|德国电影节特别放映单元预约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