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记者笑意威尼斯采访许鞍华导演
拍摄:合鸟剪辑:置否
在刚刚结束的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第一炉香》绝对算得上是所有华语媒体的焦点之一。
实话实说,在走进影院之前我都没有意识到电影背后关于演员选角的讨论是如此争论不休。
的确,人们似乎还沉浸在对于马思纯发胖的惊讶,以及彭于晏在《破风》和《激战》固化下的肌肉与荷尔蒙的印象里。但是,他们俩真的就凭一己之力毁了这部电影吗?电影《第一炉香》值得评论与探讨的,远不止如此。文:合鸟排版:刺猬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第一炉香》作为一部改编电影极大程度地尊重了原作。电影中俞飞鸿饰演的梁太太说出的台词,几乎是把小说里的对白一字不差地搬上了荧幕。半文半白的台词需要功力,这是见演员水准高低的金线其一。这点上俞飞鸿的对白自然、顺畅,毫无生搬硬套之感,梁太太其人的美与狠跃然。而张钧甯(饰演 睨儿)与彭于晏(饰演 乔琪乔)两位台湾演员则着实稍显逊色,如背书一般的台词节奏,似乎在表演之时脸上也蒙了一层茫然和陌生。影片对于台词的处理考虑周到,到了影片中后期,渐渐便有一些更通俗化的台词与对白出现了。关于对白语言的选择,许鞍华在威尼斯的采访中亦提到,实际上原著中的人物之间应该存在着好几种语言(但张爱玲一并用中文代之),如来自上海的葛薇龙(马思纯 饰)实际上应该说上海话,而梁太太的下人们应该说粤语,而乔琪乔与葛薇龙则应该说英语。对于这个问题导演承认自己做了某种妥协,因为电影《第一炉香》的主要目标仍然是中国大陆的电影市场,所以除了乔琪乔小秀了一段葡萄牙语的情诗之外,所有对白都变成了普通话。也许也是因为这点一丝古怪的感觉油然而生,总让我觉得故事发生的地点不是香港,若无台词反复交代,只靠山景水景和梁太太豪华别墅内的西洋家具,并不足以描绘出一个具体的战前香港的相貌。改编成电影后,小说中原有的某些心理活动描写片段被导演用阴绿的色调在电影中做以区分。在144分钟的电影中,好几次画面突然褪色、蒙上一层阴郁的绿色,如葛薇龙在影片末尾随司徒(范伟 饰)在上海酒场饭店交际徜徉时,她突然发愣,看见年轻时的梁太太与她擦肩而过,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这样的处理手法明了是其优势,但似乎也少了一些书中的原韵,乏善可陈,并不轻巧。最后说两位主演。有网友用一张葛薇龙身着鹅黄裙子绿色披肩、乔琪乔一身黑色西装头发后梳的剧照取笑二人为“虎妞与闰土”,但实际上对于葛薇龙这一身打扮,在荧幕上初见我却是感到十分惊艳的。清丽的浅翡翠绿、柔软的鹅黄和鬓角的青葡萄发饰,加上素雅的妆面,都极有心思,也极其贴切初入交际场、还带着青涩却多情的少女身份。导演提到,曾担任黑泽明《梦》、张艺谋《十面埋伏》的造型设计和田惠美曾因为一匹布料周转与几个城市之间,许鞍华觉得已经达到期望,可是她仍然坚持寻找。这一份对于时代和作品的尊重都不应该被如此对待。对于葛薇龙样貌的描述,原著是这么写的:“她的脸是平淡而美丽的小凸脸,现在,这一类的‘粉扑子脸’是过了时了。她的眼睛长而媚,双眼皮的深痕,直扫入鬓角里去。纤瘦的鼻子,肥圆的小嘴。也许她的面部表情稍嫌缺乏,但是,惟其因为这呆滞,更加显出那温柔敦厚的古中国情调。”而马思纯在电影中的扮相的确强调出了某种钝感与学生之感,她的面部线条柔和,并无侵略性,“媚”的部分弱化了,“温”的比重增加了,在我心中符合葛薇龙80%的形象。而对于乔琪乔的形象,许鞍华在原著基础上做了一些舍弃,彭于晏不再是“他比周吉婕还要没血色,连嘴唇都是苍白的,和石膏像一般。”而是“新时代的健康美的标准”,因为原著中亦提到,“她(葛薇龙)来到香港之后,眼中的粤东佳丽大都是橄榄色的皮肤”。中葡混血的乔琪乔变成了阳光充沛热带下戏谑的花花公子,逻辑也许能够自洽。这个角色,宽容地说,不算是给作品减分。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娓娓道来,在影片刚开始之时经历了某些混沌和不适应之后,缓慢流动的情绪和情节就像古代中式屏风图,观众渐入佳境,进入了熟悉的许鞍华式节奏。电影基本保持在许鞍华的平均水准线上,再次改编张爱玲,这次电影的主角依然是边缘身份。但正如导演自己所说,我们不必去刻意强调其女性主义,一切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发生。
-END-
作者:张卫然(合鸟)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本科,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戏剧系电影系交换
之前在法国里昂学法语,后在巴黎第八大学学电影遗产保护
我最爱的那个导演说,他的摄影机不撒谎。
77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名单出炉,赵婷擒金狮我们听许鞍华谈《第一炉香》:彭于晏有一双爱人的眼睛“我不想做所有事情都用这傻逼iphone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