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IrisMagazine)。虹膜读者群有一个固定的活动,每天轮流由每个人为大家推荐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并写写推荐的原因,自己为什么喜欢。时间一久,积累了很多推荐片目。今天发出来的是读者三群的部分推荐影片记录。感谢每一个人的推荐,即使限于篇幅,你的推荐没有出现在这里。
《狩猎》推荐人:Camomile推荐理由: 没有坏人,但罪恶发生了:《狩猎》是一部极为干净利落,毫无多余元素的电影。丹麦的一个普通平静的小镇上,托儿园男教师卢卡斯因为小女孩儿克拉儿一个谎言被加以性骚扰的罪名,并受到了全镇人难以言说的恶意。一年后谣言逐渐淡去,伤痛也开始慢慢愈合,一切似乎都向着好的一面行进。
而在之后的一场进山狩猎里,卢卡斯却几乎被一发暗枪击中……电影《狩猎》中的意蕴非常丰富,尽管故事的格局相对较小,但张力十足,几乎每个场景和情节的设置都包含了无限的思索。列出一下几点与大家探讨。1.电影的艺术手法:对于电影《狩猎》,阐释导演的拍片风格是解构影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Dogme95(道格玛)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旨在在电影摄制中灌输朴素感觉和后期制作修改及其他发明的自由,强调电影构成的纯粹性并聚焦于真实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本身。
为了进一步实现这个目标,温特伯格和另一创始人拉斯?冯?提尔发展出了道格玛电影必须遵循的十条准则即道格玛宣言。道格玛宣言的提出成为二十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运动,而以上规则也贯穿了电影《狩猎》的始终,影片始终以平缓,克制的镜头引导出朴实不张扬的风土和人物。这种排除过度的人工痕迹而最终更加关心故事本身情节发展的拍摄技法,使影片具有了自然天成的力量。 2.关于「局外人」的设置:全片中,卢卡斯的好友,卢卡斯儿子的干爹班特这一人物形象的设置颇有意味。在谣言纷飞的小镇上,导演没有选择一边倒,班特是始终信任卢卡斯的人。这种设计手法类似加缪笔下的「局外人」,班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了导演的观点,用局外人的视角去揭示影片的真相和主题,观众可以通过班特的视角去观察事情发展的明晰脉络。
而这种设置也是导演「片中没有一个人本质是坏的」的用意。片中小镇的其他人不似观众一早就知道了真相,最初的信任质疑合乎情理,最后偏见难除根源于人性本身的弱点,这并不是只有他们才有的特质。3.颇有意味的最后一枪:儿子的成年礼上,卢卡斯送给他一把猎枪,随后众人开始在林中狩猎。而就在皆大欢喜的界点上,一发暗枪射向卢卡斯,没有射中,但已经足够惊悸。卢卡斯惊魂未定地想要去看打枪者,但只能看到一个看不清的背影和刺眼的光芒。
探索最后一枪是谁所开历来是解读影片《狩猎》的重镇,但导演意不在此,谁开这一枪不是重点,或者说任何人都可能开这一枪。人性深处的盲目和偏见是难以消除,群体正义失控的狂欢所造成的伤害,从未真正地得到抚平。旁观者从正义出发,最后却站在了正义的对立面。
「犯罪的人常常是被害人的牺牲品,被判刑的人更常常为不担罪名的人承担罪责。」受害者只能像狩猎场中的猎物那样,只能默默承担被暗处中伤的命运,却永远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丹麦电影对人性的探讨一向尤为深刻,如导演所说:「不光是丹麦,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暗黑童话都给了我很大的影响。」而这种文化背景下催生出来的思考,注定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刻,《狩猎》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1991年莫斯科摇滚音乐节》推荐人:杨章正推荐理由:推荐一场音乐节的影像记录《For Those About to Rock:Monsters in Moscow》。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包括METALLICA、AC/DC、PANTERA三支世界级乐队在内的五支摇滚乐队在莫斯科举行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演出。
1.现场水平极高,有几首歌甚至超越录音室版本。你可以感受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摇滚现场的真实水准。演出规模空前绝后,五十万人到场观看,政府出动军队维持秩序。2.纯粹摇滚乐与复杂政治的激烈碰撞被粗砺的画面忠实记录了下来。纪录片将台下身穿制服的军人和台上的摇滚巨星交叉剪辑在一起,有丰富寓意。可能不算一部正式的电影,但是五十万人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广场同时发疯的视觉奇观并不输当下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
最令我感动的一个画面:维持秩序的年轻军人在METALLICA登台后选择脱下军装加入了狂欢的人群。
《闪电奇迹》推荐人:杜马推荐理由: 《闪电奇迹》这是一部具有强烈批判主义特色的电影作品,拍摄于199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家日记》中写道: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的健全。
当生活中出现了你所不能想象的东西之时,人们就利用了狭隘的经验,有限的科学依据来判定你的所见之物。一个在母亲怀孕时遭受电击而因此具有超能力的男孩,他漫长的成长仅在一间见不到阳光的地下室里度过,他没有父母,没有朋友,除了年长的祖父母没有可以和他倾心的交流。仅仅因为他长得和大家不一样,类似于白化病的一种,通身的皮肤为白色,没有头发。
然而当祖父去世,警察和外界人发现他时,你一定认为会被暴露在阳光之下他的样子害怕,那么你将要失望了,他的身体孱弱而消瘦,微微前倾,笑容清澈,眼神明亮。并且博览群书,智商过人。自然,你所能想象得到,这样一个不问世事的人来到现实的社会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
孤独,被嘲笑和愚弄,甚至被陷害,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在这里上演的淋漓尽致,人人包裹着这样那样的外衣,虚伪阴险自私,这仅仅是刚刚开始。这样一个心智高度发达的「人类」身处混沌世界之中,能看透别人却无益于让别人读懂自己。
也许回到属于自己的世界才是对他最好的解脱,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我们如此努力所建构的世界却容不下一个单纯渴望被接纳的孩子吗?难道这样题材的电影非要借助科幻的手段才得以对人性最本质的批判吗?同类似题材的电影,让人联想到的是《剪刀手爱德华》《象人》《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移魂女郎》充斥着大量的孤独以及对自我的寻找和认同。
和《移魂女郎》里被指有精神病的苏珊娜相似,这里的「闪电男孩」也拥有超人的智慧,以至于人们认为他是异类。「当你拒绝去感受的时候,死亡就像梦境般朦胧。但当你看见死亡,和死亡面对面时,梦想死亡变得愚不可及,也许成长,就是摆脱过去……我们寻找秘密,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的心智。思绪难以控制,在现实生活中,我只知道我开始重拾我的感觉,疯狂,理智,聪明,愚笨,我只知道重回人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在这里说出心里话。」
当被男孩们羞辱之后,当将要被遣送到另一处未知的生活之时,当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交加之际,他忽然明白了终究哪里才是他真正的归宿,于是勇敢的张开臂膀,对着天空中阴云下的闪电,迎面奔跑。
《秋天奏鸣曲》推荐人:小二昆推荐理由: 推荐英格玛伯格曼的《秋天奏鸣曲》,这是一部讲母女关系的作品。几个月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好在看关于家庭依恋关系心理学方面的书。所以看电影的时候特别激动,其中母女对话的台词反复看了好几遍,边看边猜伯格曼是不是看过家庭依恋心理学的书呀。
伯格曼的主要作品刷完,会发现他关心的主要是从宗教、存在主义然后转为对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生命的孤独痛苦的展现。早期的《第七封印》《处女泉》对于宗教死亡和存在主义哲学的探讨,产生把现世寄托于宗教的怀疑。接着的《犹在镜中》,最后借父亲之口说出「上帝就是爱」——人类脱离痛苦人生的秘方不在于宗教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爱。
之后的《呼喊与细语》《婚姻的生活》包括之前的《野草莓》 刻画现代人因缺乏有效沟通而苦闷、孤独以及小时候形成不安全依恋关系对于成年后情感疏离的影响,转而寻求爱情以寄托心灵,但往往不得慰藉,反而再度因无形的隔阂之墙而爱情挫败,陷入绝望与更深沉的孤独中。
与安东尼奥尼类似题材「疏离三部曲」(《奇遇》《夜》《蚀》)相比,感觉伯格曼倾向于心理刻画而少涉及社会问题,个人很喜欢伯格曼大量的面部特写这类的短镜头(安东尼奥尼则更多中长镜头)。
总结来说,喜欢英格玛伯格曼是因为他的三观和我的好搭,以前看叔本华哲学思考存在主义会极度悲观,宗教虽然没有涉及却一直持怀疑态度,后来看心理学特别激动,发现找到「药方」了,与其陷入哲学形而上的悲观以及宗教虚伪的精神鸦片式的寄托,不如去关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并学着去爱人。
《再见列宁》推荐人:Ted推荐理由:电影讲述了在柏林墙倒塌前后,一个东德家庭的温情故事。故事紧凑明快。对东德新闻控制洗脑的诙谐暗讽。电影结束的时候,母亲终于安详的走了。她的骨灰伴随着绚丽的烟花消失在了夜空里。淡淡的伤感在一部喜剧的结尾慢慢的散开。母亲走在了两德统一的当晚,一种信仰,一个国家似乎都被母亲带走了。Alex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他为母亲编制的谎言看上去是那么的完美。
德国文学向来都有一种宗教文本式的厚重感,电影也不例外。这部标明为喜剧的电影并没有让我感到轻松,可能我们所理解的喜剧不过是一种戏虐。电影的名字会让人想起政治,想起革命,可这并不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Alex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有着这个年纪特有的偏执和张狂。他早已对自己死气沉沉的国家失去了希望。这个国家赖以存在信仰基础早已荡然无存。在整个国家机器即将崩溃的前夜,Alex和这个国家所有的年轻人一样,走上了街头,争取他们所谓的自由和解放。
Alex并不知道政治到底是什么。对他来说,游行中意外邂逅的漂亮女护士似乎比运动更具有吸引力。游行遭到了当局的镇压。在被警察抓捕的时候,Alex意外发现自己的母亲无意中闯了进来。血淋淋的场面让母亲突发心肌梗塞昏倒在了街头,而这一昏迷就是八个月。当母亲再次睁开眼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柏林墙倒了,国界线消失了,人民自由了,民主德国处在了灭亡的边缘。怎么办?一个难题摆在了Alex的面前。在Alex眼里,母亲一直都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自从小时候父亲叛逃西方后,母亲就把自己嫁给了党,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病重的母亲神经已经很脆弱,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她知道自己的祖国即将灭亡。
为此Alex选择了隐瞒。为了不让卧病在床的母亲觉察到窗外的剧变,Alex费尽心机。他重新布置了母亲的房间,除去了一切来自西方的时尚。他雇用两个以前的少先队员,为母亲唱那些被遗忘的歌。他甚至翻遍了垃圾桶以寻找那些还贴着东德商标的瓶瓶罐罐。为了表明自己已经和过去决裂,人们总喜欢粗暴的抹去过去的一切,就好像它们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Alex对母亲信仰的尊重,是因为他觉得对于母亲来说,信仰就好比她的生命一样。不管他是否认同这种信仰,但出于对母亲的关爱,他可以去假装。我们的国家难道没有相似的历史吗?可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信仰有过尊重感吗?或者说现在就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本就不需要什么扯淡的爱和信仰,炒作和恶搞才是我们最好的生活方式。在电影中,最荒诞滑稽的部分莫过于Alix的朋友为母亲制作的电视新闻。为了让母亲坚信国家依旧在正常运转,Alex让朋友制作了「全新」的时事新闻。通过一台电视把东德留在了母亲小小的病房里,于是乎出现了很多无比滑稽荒唐的场景。可口可乐竟然是社会主义的发明,窗户外面闹腾腾的原因原来是纳粹在西德复辟,西德人纷纷涌进东德。总之Alex为母亲描述的东德已经变成了众人曾经理想的模样。
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导演作为一个东德人,对于曾经的生活方式多少会有所怀念。电影里,列宁的巨大雕像在夕阳中逐渐消失的场景,会让每个人都倍感惆怅。共产主义本身并没有错,一切人的平等与解放永远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有那么多勇敢的人为此付出过。令导演困惑的只是革命式的社会变革方式。东德的剧变并没有给普通的家庭带来幸福感。有的只是焦虑,急躁和疯狂——一个与过去相反的极端。而只有母亲远离尘嚣的狭窄病房,才是一个让Alex可以安然入睡的小小绿洲。
革命不会给人类带来想要的幸福。电影的最后出现了最为戏剧的转折,母亲其实早就对自己的国家失望了。丈夫也并不象她说的那样,为了别的女人才逃到西方。她之所以要把自己嫁给党,完全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两个孩子在歧视下长大。两代人都因为爱而说了谎。当电影讲到这里的时候,感动成了牵动人心的唯一元素。这让我想起了那部曾经令我泪流满面的《美丽人生》。
电影另外一个关键词是成长。Alex编制谎言的过程,不就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么他从一个莽撞的懵懂小子最终成长为一个懂得爱的男人。最后一次新闻造假,他让小时候的航天英雄当上了新的国家领导人,此时的母亲事实上已经知道了真相。她面带安详的微笑,看着儿子已略显宽大的背梁。谎言成就了这两代人的爱。
茫茫宇宙,地球上的生命看起来总是那么的渺小。人类的目标是什么,已经实现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有达到,这些都不会有唯一的答案。但是,让人类赖以生存的不会是那些所谓的革命和运动,而是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而这才是电影要告诉我们的。
《李岚的美国》推荐人:jean推荐理由: 《李岚的美国》一个少年杀了一个自闭症儿童,而后表现他在感化院的生活。
故事梗概,像是一种俗套的悬疑片。实则与其有天壤之别。这是一部需要耐心来观赏的电影。影片中任何一处都不能找到利蓝的杀人动机,强调的是他在感化院与教师派尔的相处以及——make mistakes。几乎所有角色都犯了错。或大或小,像是在呼应迷茫无措、易犯错的青春。起于犯错,止于犯错。
开头是主角的记忆:草地与阳光,主角的旁白,迷幻的配乐,强烈黄绿色的美好与摇镜,接着利蓝滴血的手和掉地的匕首告诉我们,他犯了错。或者说,犯罪。结尾再次出现这段回忆与另一支匕首,戛然而止的镜头回味无穷。抑郁,封闭,青涩,敏感,几乎概括了这部电影。
片中的利蓝,用他独有的眼光看世界和情感,童年时缺少父母情感,少年时失败了初恋,使整个人敏感封闭。于是他的快乐停止了,纯洁地将悲伤当作幸福。世界是他眼中的样子,所以他不告诉任何一个人他杀人的原因。甚至选择了遗忘。私以为,是他在自闭症儿童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见到另一个孩子像他这样活着,于心不忍,选择结束了他的生命。他不相信世界的恶,却做出大众评判标准内的,极恶之事。
从利蓝角度展开故事,无非想要观众进入他的世界,体验那些常人不能理解的情感和世界观。或许每个人都能在利蓝的身上看到自己从前的影子,因为他正是青春时敏感的我们。
整部电影中,最喜欢的部分是它的风格基调。它没有中心主题,像是散文,反映的是利蓝的悲观世界和青少年的状态。无论是台词的意识流,还是故事的清澈,都是脆弱的让人感觉一碰就碎。开头与片尾的精彩甚至可以让中间电影插叙手法不娴熟造成的某些混乱不值一提。绝望悲伤的世界观,就是它的特色。明媚的黄绿色,是一种绝望的美好。生活远比虚长岁数复杂。
《放?逐》推荐人:瓜子壳壳推荐理由:可能对很多喜欢杜琪峰电影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很出众。枪战不如大多数人追捧的《枪火》;杜琪峰电影最典型的演员站位、群戏,也不如《PTU》一众差佬夜巡、《神探》林家栋的七只鬼吹着口哨过街出彩。跟结构灵活、剧本考究的《PTU》相比,故事性也不是很强。
我第一次看《放?逐》时所喜欢的那种,中年男人偶尔冒出来的可爱和有趣,好像也不如《枪火》里五个人站在大佬办公室门口踢纸球可爱、率真。但由于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杜琪峰黑帮片,所以印象和感触最深。很多人说《放?逐》是《枪火》的第二部,仅仅从几乎相同演员阵容和勉强可以衔接的剧情还是欠缺说服力。
2006年的《放?逐》比1999年的《枪火》更加强调江湖义气和男儿血性,一众演员也真正有了中年男人的沧桑。片中多个场景几人不知何去何从,重复了好几次的「去哪里」的台词,莫名就多出一些无奈和宿命感。我的一个老师说,97之前的香港电影是用来爱的,97之后的香港电影是用来思考的。杜琪峰赋予《放?逐》更多的深意和韵味,让人产生更多的回味,那么就难怪该片被很多人说成是文艺黑帮片。
作为一个女观众的观影心理,我当然也不能免俗地心醉于各位穿风衣、带墨镜杀手大叔。个人觉得老杜在《放?逐》里让任贤齐饰演神枪手警卫,真的给了他很多耍帅的镜头,那种带着墨镜、抽着烟、靠着车,屌屌地用一只狙击枪一枪一个地完爆抢劫团伙的样子,在我个人看来,堪称任贤齐的最帅出演!到后来任贤齐坐在船上吹口琴,又扔给前去送死的阿火、阿泰等人一瓶酒,萍水相逢却又惺惺相惜的江湖意味十足,一个出场18分钟的角色简直魅力爆棚。
顺带想说一下电影的bgm,目前看的杜琪峰电影虽然不多,但看下来的几部电影bgm都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PTU》里任达华带领一众警员上楼寻枪时与剧情节奏看似相悖实则切合的bgm,《无味神探》里钟志荣给出的奇异又贴合的bgm,还是《枪火》里开篇就带着戏谑、玩闹又屌炸天的节奏感十足的配乐,都是让人印象深刻、回味十足的神bgm!
在看了很多两个多小时甚至两个多小时以上的电影之后,有这么一些只有一个半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都不到的电影,它给你一个故事,热血沸腾、血脉贲张,时间恰到好处,每一帧都不觉得浪费、拖沓,看完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爽。这就是我看了一些杜琪峰黑帮片之后的观影体会。一些肤浅的个人见解和感受,还请大家多多担待、批评指正。
《玛丽和马克思》推荐人:小马.王推荐理由: 一枚萝莉,一个大叔,一封封信件飞越太平洋,把友谊写进20载春秋。
这是一部非典型动画片,昏暗单调的色彩,低沉沙哑的旁白,虽然片中尽皆是卡通的形象,却亦然从始至终笼罩着阴云般的忧伤。
这忧伤源自孤独。马克思性格上的缺陷让他屏蔽掉周围的一切,如套中人般敏感。玛丽则因外貌和家庭而自卑,幸好,有书信打通了彼此的心房。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那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我相信每个人都曾责骂过自己的没用,然而不要忘了,即便你再失败,也依然有相信你,爱你的朋友。
一部成功的电影往往可以让观众从多个角度去探讨,《玛丽和马克思》讲述了友谊,家庭与爱情,同时它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临近片尾有这样一首插曲「QueSera,Sera.Whatever will be,willbe.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Que Sera Sera.」音乐响起,画面飞速旋转,反差性极大的明亮色彩,突然出现在画面中央,这音画结合的力量让人无法抵抗。我只能深陷其中,体会那种绝望中的希望。
《13》推荐人:laus推荐理由:每当看到年轻的你们还有梦想,还能说出「要死也要死在看电影的路上」 的时候,心里未免还有些感动。我的第一个推荐是一部2005年的电影。这个世界优秀的电影太多了,这部「曾获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威尼斯电影节的两个奖项的电影」也许并不为人所知。
它片名是13(Tzameti),导演名叫杰拉巴鲁阿尼。我所知的关于它的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2006年《电影世界》杂志第10期的一篇影评,这部电影是黑白的影像,随意一个截图都会给你冷酷的感觉;情节波澜起伏,废柴主人公无意卷入一场生死赌局;表演没有一丝含情脉脉,所有人都是贪婪的、危险的;配乐?几乎没有,但一个将死者的弹起的钢琴声会让你战栗。这个电影的「勾子」是一场俄罗斯轮盘赌,影评作者心火评价说「若说猎鹿人中的伎俩尚能博人眼球,那么这部电影是将这个游戏发挥到了极致」。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能理解对于当年的我,一个高三学生,「小镇青年」,接触到这样一部电影是如何的震撼,对电影这门艺术泛起了如何的热爱。我实际正真地看到这部电影是在2011年,没想到我魂牵梦绕了这么多年的一部电影,我最后能看到它。
长者说过「一个人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努力,当然也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是啊,开始人们想看一部电影需要去光盘店租,后来各种视频网站崛起,想找到一部电影易如反掌,再后来很多电影反而又下不到了。10年过去了,我想向它致敬,也向你们推荐。
《大河恋》推荐人:饭白银推荐理由: 我今天推荐《大河恋》 ,这部电影改编自Norman Maclean的同名小说《A River Runs Through It》,主要描述了主人公Norman一生中在家乡生活时发生的一些人和事,电影很真实的还原了蒙大拿秀丽而雄壮的山川之景。
本片有两个重要的线索一直串联其中:宗教和飞钓。宗教赐予了这个家庭一切——父亲本身是个牧师,他教育儿子该如何去生活,如何简洁的写作——最后两个儿子都是从事了文字相关的工作,Norman成为了作家,Paul做了记者。飞钓则是这个家庭最重要的娱乐活动——最终意外死去的Paul是一个不拘一格的飞钓大师,而Norman则多数时候按照父亲的教导进行正常的垂钓。
就像在这两个线索中体表现出的一样,Norman循规蹈矩,做了文学教授和作家,成为父亲的骄傲。布拉德皮特所扮演的Paul显得特别青春耀眼,但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在这耀眼的背后是他生活的放纵和混乱,最终在一场午后的「最后垂钓」之后,Norman和他的父亲永远的失去了Paul。
人生就是这样捉摸不定而又有迹可循,当我们在人生这条长河中飘荡时候,对于至亲之人,We can love completely without complete understanding.
《荒蛮故事》推荐人:珺哥是我推荐理由: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荒蛮故事》,这片之前有群友推荐过,估计大家也都看过。聊一点个人对这片的看法。这部由几个暴力小故事拼凑而成的阿根廷影片,充分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种种看似微小的摩擦,不只是会擦出爱的火花,还能擦出「魔鬼的步伐」。导演的拼凑手法相当高明,将复仇、变相革命、替罪、相爱相杀等诸多元素融为一炉。在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和人物中间,有变态人格到正常人格的过渡,也有外化的暴力到内化的暴力的展现。劫机和厨娘故事令人惊恐,路怒族的故事使人喷饭,工程师的复仇故事让人快慰,律师趁火打劫和最后的婚礼故事却又令人深思。
观众所以会在劫机故事和厨娘故事所呈现的暴力面前感到震惊和恐惧,是因为导演在这两个故事中分别给予了我们受害人和旁观者的视角。劫机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同谋者」的故事,「一人犯错,众生皆有罪」是这类故事常见的表达主题。厨娘故事则将暴力常态化了。女服务员尽管备受欺压,但是碍于法律的约束不敢向自己的仇人下毒。(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如此)进过监狱的厨娘却能够无视法律、手起刀落,并且自认自己做了别人都不敢做的事。
暴力的升级往往需要给予施暴者特定的环境,蛮荒之地的「无人区」是暴力再好不过的培育温床。第三个故事里的奥迪哥深陷野蛮的困境之中,虽然殊死搏斗,但最终还是落得个同归于「烬」的下场。心理学家将暴力行为分为三类:攻击(Aggression)、暴力(Violence)、暴力犯罪(Violent Crime)。这个怒路族的故事,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手法清晰的呈现人类的暴力行为是如何不断升级的。
第四个工程师的故事。厨娘故事里女服务员的仇人是一个腐败的政府官员,他拍卖了女服务员家的房子。这个强拆故事的加长版很像2014年上映的一部俄罗斯电影《利维坦》。「利维坦」是《圣经》中象征邪恶的一种海怪,体型巨大。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同名著作,使得人们谈及「利维坦」时常常把它和国家联系起来。霍布斯认为「国家」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承认这个集体,并放弃自我管理的权利。在本片工程师的故事里,「利维坦」俨然成了制度暴力的化身。不同于女服务员,工程师决定起身反抗。
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这也许就是本片所以选择以「婚礼故事」作结的原因。在这个故事里,「家暴」是以语言暴力的形式来呈现的。观众最常见的疑问或许是婚礼都弄成这副德行了还能一块儿过下去?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在尼科尔斯(《灵欲春宵》)还是大卫芬奇(《消失的爱人》)的故事里,日子都还得过下去。因为暴力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换一个角度看,其实就是战争史和杀戮史。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在一个又一个「蛮荒故事」里摸索出路。结局光明与否,得看你的乐观程度。
《玩乐时间》推荐人:趣多多龙猫胡推荐理由 :《玩乐时间》为法国喜剧大师雅克?塔蒂「于洛三部曲」之中的第三部,于1967年拍摄于法国;雅克?塔蒂为(我的男神)Max Linder之后法国第二位喜剧大师。
众所周知的喜剧鼎盛期为上世纪30s有声时期之前的默片时代。作为一种纯粹视觉艺术,卓别林、基顿的杂耍喜剧伴随着有声时代的开始而逐渐被语言or对白(段子)所替代。而雅克?塔蒂我认为是对杂耍喜剧的一次继承与回归。喜剧与其他类型片并无二致,惯以线性叙事见长,而雅克塔蒂身体力行「非情节化」叙事结构无疑是一次革新。
本片将于洛先生置于莫名的现代化建筑之中,雅克?塔蒂刻意制造的冲突感正是本片某些「叙事」的重要支撑。自于洛先生处境之离奇、身旁细致的状态与Max Linder之于美国杂耍喜剧初创触类旁通。
在于洛先生这一「局外人」之外,雅克?塔蒂更是在工业化进程工整有序的所谓现代之美之上,精准地使用了大量寓意性构图使机械、工业先锋化地美感本身成为主体,造成人类反被局外化的迷失感。如果说影片在宴会前是Hulot先生个体与工业社会整体的冲突,那么在宴会狂欢之后,雅克?塔蒂就将矛头对准整个人类与社会的尴尬境地。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跨时代的喜剧佳作,雅克?塔蒂为了这部电影宣告破产。但这种略带有自然主义痕迹的视觉节奏加之超现实主义的镜内构图,雅克?塔蒂无疑做到了一个新高度。
《恶土》推荐人:annie推荐理由: 今天我要推荐的电影是泰伦斯马利克的处女作《恶土》。
从男主角Kit的视角出发,这像是一部关乎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电影。Kit就如同我们眼中的小镇青年,崇拜詹姆斯迪恩,有一个看起来浮夸的梦想;但却如女主Holly所言,「他仍然不能让我过上安稳的生活」。他的行为所倒映出来的内心,是飘渺,还有虚无。他只在意他内心相信的东西,其他人的感受或者严肃如死亡这样的事情,他都没有办法理解。他无视他人的优越(或是行为或是内心),却记恨拥有这些能力的人。
片子从头到尾都穿插着Holly的类似视听课的旁白。其实Holly这个角色的性格和观念更值得玩味,也让观众觉得更容易亲近。相较于似一本尘封多年的书的Kit,Holly更容易公开表露情感。同时,她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得体和小心翼翼,让观众很难将她与「杀人帮凶」这样的身份联系起来。
然后是对于题目的解构。Badlands或许是指男女主角所成长的地方,那里仿若一个巨大的毒巢。在影片当中,Holly曾提到过,想要「be taken off to some magic land」。成长与经历。我们仿佛认为,我们所遭受的会将自己刻画成一个思虑周全或者是老练的人;但生活似乎并不是这样,很多时候,它会让我们更加浅陋。如同电影朗读者当中,被关在集中营的人在法庭上所说的话,「我不能从中学到什么。集中营生活只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马利克本人曾说过:「I wanted the picture to set up like a fairy tale, outside time.」 这类似于金银岛的设定。他声称受到了《哈迪男孩》、《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书籍的影响——「全都是关于惹上大祸的无辜者的故事」。而在这部电影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电影雌雄大盗的影子。雌雄大盗的影史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我觉得恶土这个片子更有幽默感。当你听到类似「我们的午餐是什么,它尝起来是什么味道」这样的旁白,而实际上我们可怜的男女主人公其实正在逃避追捕的时候,语言与画面极大的不匹配,让人哑然失笑同时不禁心酸。
最后我想说的是,看看这片儿的配乐和风景,你可能不会觉得它讲述了一个连环杀人事件。
《达摩为何东渡》推荐人:俯视星空 推荐理由: 今天推荐的是裴镛均的《达摩为何东渡》。我们都知道吕克贝松号称一生只拍十部电 影,杨德昌拍了7又1/4部电影,塔尔可夫斯基拍了七部长片,哈姆达莫夫拍了三部, 而裴镛均(不是眼镜微笑脸那个裴勇俊。)截止到目前为止只拍了,两部。将将与邓 超持平,远逊于影坛新锐LittleForthGuo。百度百科里介绍「《达摩为何东渡》一举夺得第42届瑞士洛迦诺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豹奖,引起业内轰动,更是开创了韩国电影史七十年间首次在国际电影节有所斩获的先河」。
对韩国电影有所了解的可能会知道,在1987年4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路易马勒的《再见,孩子们》摘得金狮,休格兰特凭借《墨利斯的情人》拿下影帝。而当届威 尼斯影后就是林权泽导演的《接种》里的姜受延,她也是除日本女演员以外第一个获 三大电影节影后的亚洲女演员(左幸子田中绢代无奈地摊手)。PS:这段只是为了吐槽百度百科,没别的意思。先说说导演本身。一个学画画的,拿到了造型艺术博士,回国在大学继续教画画,疯 狂地喜欢迷恋一部电影,即由「导演中的导演」威廉?惠勒改编自畅销小说的《收藏 家》。这本来无甚惊人之处。但裴镛均接下来做了如下工作:花了四年时间筹划;苦口婆心找三个「素人」当主角;花一年时间教他们怎么表演;拍摄的几个月期间和演 员朝夕共处,同吃同住;后期制作花了几年。
剧本、导演、灯光、剪辑等等七项工作 以一己之力完成。发现了什么没有?答对,这是典型的作家电影,完全的个人化,与 整个韩国电影工业体系脱节甚至无关。而且为什么……很像某个流派?还记得巴巴罗教授的新现实主义宣言么:1、清除「影片中占有很大比重的那些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2、取消「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那些荒诞可笑的和生编硬造的东西」;3、不要听腻了的故事,也不要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4、扬弃硬说所有人都为「同样崇高的感情」所鼓舞的高调。再加上维斯康蒂喜爱的绝对真实外景和非职业演员这些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外形特征。 可以不负责任地说这是80年代末韩国个人导演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致敬的一部作品。
一个迷恋流行小说改编剧本惊悚电影的画家个人导演,花极大力气做出了一部台词极 少即便有也大多为偈语、情节沉重缓慢的宗教电影。这事儿本身,很难经得起琢磨, 吊诡地让人心神不宁、心神荡漾、心神肃然。再说说达摩。
达摩和他老师求那跋陀罗一样,都是由小乘转大乘,都研习如来藏三自 性,都追求普度众生,都是国际主义战士,在震旦深植、求道。最终由他们发展出禅宗一脉,由徒子徒孙慧可弘忍惠能们发扬光大。播撒至日本韩国,压制了原本兴盛的 华严唯识法相天台诸宗。达摩可谓「我站在高山上,东边都是我的门徒」。
但是,达摩为何东渡?电影名字本身很有禅意,问了一个根源性问题:你不老老实实在南天竺/波斯(一笔糊 涂账,个人倾向于南天竺刹帝利种姓)当帝都上层,苦哈哈跑到中国来干什么?单纯按照佛教传说故事上说,无非是师父般若多罗说震旦有难,震旦人多,你去传佛 ,你去布泽,弘扬正道,承法重责,该你去的,二话别说。单纯按照政治历史观点来说,那时正是大乘佛教和原始佛教宣战之时,外道丛生,佛 教这种本身反抗婆罗门统治的改革运动由于缺少阶级根基而太过于依赖统治者,在压 力下,一方面向内一边靠近吸收印度教一边发展出密宗,而另一方面向外扩张布道意 图形成外势是顺理成章再自然不过的。单纯按照科学的归纳角度来说:幸存者偏差。往西边弘法的都挂了。往东边弘法的其 他宗比如精妙深邃的法相宗被普通民众淘汰了。达摩宣扬的禅宗简单易懂,门槛低, 不做学历要求,日后又有惠能这样的大牛继往开来。于是乎,每一个举手的,都是来了的。
值得指出的是,本片和达摩基本没有关系,和达摩东渡这个历史事件,没有关系。扯回到电影的技术层面。镜头极度克制,没有任何炫技和闪跳,一切美学归于造型、 场景和现实本身。单镜头是王道,汝等切莫造次。光线构图上不用费心,经常为了细 节一天就拍几镜。现场收声清利粗拙,所谓的厚重、东方审美、大巧不工、宏大气韵 ,观者自有体会。影片中的象征隐喻暗示没有后来的「效仿者」《春去秋来又一春》 那么复杂繁冗。这是一部让你进入、体会、学习、思考的影片,缺乏一般意义上的戏 剧冲突和爆点。平淡若洋,空旷似天,是其追求的境界。全片唯一称得上「有趣」的地方或许是砍柴的时候,我们期待的「砍断脚下的树枝」以及「划破手指」,一一应验。老中青三代僧人无论独白还是对话,玄妙而简洁的台词里每一句都如丝如缕地诉说着 影片的意图和主旨。导演对于佛教里苦、舍、出世、悟、业、空等等核心或常见问题 的理解事无巨细地借助丰富的电影予以传递。普通人最多做得到慎终追远,禅宗要求的是明心见性。有些解读把老僧认为是达摩的化身。我不这样理解。老僧还没有达到 空寂无我的大悟境地。清澈的小和尚、难舍尘世的青年僧人、独守深山的老僧都是人 自我证道的阶段。
从尚无忧虑不需要别人度,到内心焦灼需要别人度,再到自觉有成去度别人,人对自我的认知,对周遭乃至大千世界的看法永远在改变。老僧认定青年僧人下山了就是修行失败,青年僧人疑惑小和尚为何没有对母亲的记忆和牵挂,老僧愤怒地解释为何自己不下山,本质上都是犯了贪嗔怒。
菩萨才能完全放下,行诸善然 心无念,人无法做到。当老僧将逝,青年僧人追问我还能仰仗谁点化时,老僧径直推 给山河万物。老僧自觉已与宇宙融为一体,来去无别,生死存遗皆是宇宙呼吸,万物 皆我即万物无我。当将自己的后事一一嘱托完毕后,老僧内心非常渴望青年僧人能够 通过他的死来顿悟并解脱。
实则,青年僧人的解脱之法不在于老僧的死本身,而在于 「高人」的离去。在没有了「我已悟法,你尚执迷」的重压下,青年僧人才可以为己 求道,才可能传承衣钵。你的路是你的路,走不开的人还在意生死。我不成佛,悟不 到无相、胜义性,也无需遁入深山,我自可在世间修证。
小和尚留在庙里,烧着遗物,成为又一个老僧。青年僧人走出深山,在实观空,成为另一个老僧。
《体热》推荐人:光影大侠客 推荐理由:作为80年代的一部黑色电影,《体热》在很大程度上和那部已经被引为伟大之作的《双重赔偿》有几分相似。两部电影都是讲述一个普通的正常人,出于一种荒唐的动机而行凶杀人,并且试图逃脱惩罚。两部电影的男主角都自视高明,他们偶然间勾搭上一个有钱人的老婆,于是便与这个女人合谋杀害她的丈夫。
但令人着迷的并不是他们如何策划并实施这场谋杀,而是犯罪本身,是他们本来可以从女主角充满情欲的目光中抽身逃离,却又像战败的小丑一样毅然屈服于犯罪的魔爪。如果比较一下两部电影的文本,你会发现《双重赔偿》的台词含蓄而耐人寻味,而《体热》大多数时候是在说出《双重赔偿》没有说出的东西。这倒不一定是对《体热》的夸奖。
因为没有说出的东西,往往都是没有必要说出的废话。这似乎可以间接佐证比利怀尔德仍然是他那个时代的台词高手。于是,在《体热》的前半段,我们看到,一个倒霉催的男律师,如何频繁地更换性伴侣,如何遇见了女主角,像一只猎艳的野狗一样疯狂地寻找这个女人的蛛丝马迹。我们看到这个律师是如何神奇般地与女主角不期而遇,如何不停地疯狂做爱,又是如何疯狂地告诉对方他们难以自拔地爱上彼此??
他们的对白夸张而又露骨,因而显得平淡而又无趣。这让我们相信,这位律师真的爱上了那个富豪的老婆。他因为无法忍受躲躲藏藏的爱情,突发奇想的决定要杀死女人的丈夫。刚巧这个女人不止一次地暗示他那有钱的老公是个让人难以忍受的性无能。刚巧在一次偶遇中,那个嚣张的丈夫当面羞辱了这位律师。这进一步加深了男主角杀人的动机。
这成了《体热》最大的问题,因为一切都是确定性的。他们相爱了,他们做爱了,包括犯罪的动机,这一切都是确定好了的。而在《双重赔偿》中,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那个优秀的保险推销员真的爱上了那个少妇吗?他是因为爱情而实施了这场谋杀吗?或者说是为了金钱?他们做爱了吗?相信每一个看完《双重赔偿》的观众都会隐约感到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
实际上,在经典好莱坞时期,一部大制片厂的A级片中,连让男人和女人亲个嘴都要小心翼翼地处理,更别提什么大胆的情欲镜头了。于是,在《双重赔偿》中,我们隐约找到了一条令人吃惊的线索,线索的一端连着那个对着录话机招认的保险推销员,另一端却直接指向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渊。原来,在那片黑暗的深渊里,我们每个人都掩藏着一个犯罪的动机,我们每个人都心存着侥幸。
就像保险推销员自己说的,他像一个站在俄罗斯轮盘后面的操盘手,总是监视客人们是否在诈骗保险,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可以诈骗保险,并且做的高明。因为你已经掌握了游戏的规则,一切都早已在计划之中,只是缺少一个诱饵,缺少一根抠响手枪扳机的手指……
这么看来,《体热》对于犯罪的表现实在不太高明。然而,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那就没有必要在这里废话了。随着剧情的发展,你会发现《体热》绝非像它前半段看上去的那样简单,甚至比《双重赔偿》要走的更远。在《双重赔偿》里,那个性感的少妇始终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尤其是在谋杀实施之后,这种不安要显得更为强烈。
因为那个与她合谋的保险推销员,似乎在完成这场谋杀后立刻就疏远了她。她没能凭借美色而征服她的丈夫,同样也没能凭借她口中的爱情而征服这个保险推销员。维系他们相互信任的东西似乎并不是什么狗屁爱情,而是谋杀本身。对于那个自负的保险推销员来说,一旦谋杀得以实施,剩下的就是该如何逃脱惩罚了。
就像一个淘气的小孩无意间打破家里的花瓶,不得不编造好几个谎言以避免来自父亲的责骂。至于那个女人,却只会迫不及待地跑进男人的家里,与之一起品尝胜利的果实。但男人的有意疏远,显然打破了她的美梦,她不惜以言语相威胁。直到在一个诡异的场景中,他们心照不宣地要杀掉彼此。
他们滔滔不绝地试图揭发对方龌蹉的内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都很卑鄙。于是女人打了男人一枪,这时才发现她自己似乎真的爱上了这个男人。于是,男人用两声枪响结果了她的性命。在这场谋杀里,女人作为一个失败者,似乎从一开始就成为了男人的附庸。只是,谋杀早已经布局好,女人只不过是一只诱饵,是抠响手枪扳机的那根手指??
而在《体热》中,这个女人始终是那样冷静,没有透露出半点的不安。实际上,真正不安的是那个男人,是那个倒霉催的律师。警察第一时间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那个女人,但调查的方向却总是有意无意地指向这位律师。这个男人表现的出奇的冷静,还堂而皇之地骗过了唯一的目击证人。但警方很快发现了一个关键性的破绽,一个离奇的细节也同样毁掉了律师不在场的证明。
整个事件的背后似乎有种神秘的力量在一步步撕掉男人的伪装,把他推向灼热的阳光下烘烤。更加离奇的是,男人发现,那个女人,那个有钱人家的少妇,原来在一年之前就开始掌握自己的信息,只是因为他可以伪造法律文件而让女人获得全部的遗产??所有这些细节都让这位律师相信,自己已经落入了一个圈套,落入一个早在一年之前就布好了的骗局。
一切都像是一个粉红色的冰淇淋蛋卷,炎热的天气让融化了的冰淇淋滴落在女人胸前的白衬衫上,男人还没来得及替女人舔干净,就失足跌入那空空的蛋卷里。而蛋卷尖尖的尾部指向的正是那无尽空虚与冰冷的监狱!说到这里,大家或许已经猜到了幕后操控一切的究竟是谁。
没错,是那个女人。女人想出了一个一石三鸟的金蝉脱壳计划。在一次毁灭性的爆炸中,不仅销毁了关键的证物,还找来一具女尸作为自己的替死鬼,当然最重要的是,还把那个傻傻爱上自己的男人送到了他该去的地方——监狱!
《体热》的后半段因为一系列惊人细节的连续抛出,而有了一种令人窒息的节奏。如果再反过头来看一下影片的前半段,你便会意识到,那些夸张而又露骨的对白并非那么无聊,令人心烦意乱的炎热空气也成了女人的掩饰。跳跃的剪辑也是故意为之,以帮助营造一种难以察觉的惊悚气氛,从而一步一步的把男人推向女人早已布置好的圈套??所以,如果回过头来再看第二遍,你或许会发现《体热》仍然值得你看第三遍。
但这一切都还不算完,影片中的一个细节一直让人耿耿于怀,细思极恐。原来,通过查询同学录,监狱中的男人发现这个女人竟然是他的高中同学!或许,他曾做过什么无意间伤害了那个年幼的女人?或许为了这场报复,那个女人早已谋划了十几年?或许,无论什么时候,男人都不应该让女人恨上自己?!
监狱中的男人终于想通了这一切,他拼命地向警察解释,那个女人并没有死!只是,他的报复已经永远都无法奏效,因为没有人会再相信他。在1944年的《双重赔偿》中,那个聪明而又愚蠢的女人死在了男人的枪口之下,而这一次,在1981年的《体热》中,女人成了绝对意义上的胜利者。
尽管这一次,男人真的爱上了她!就像一首英文歌曲那样唱的:You think you’re a man but you’re only a boy,You think you’re a man but you’re only a toy…就像罗曼波兰斯基兴致勃勃地为她的女友拍了这首歌曲的MV,女人永远是男人的妈妈!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推荐人:一一 推荐理由:今天推荐的电影是《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相信大家都对这部电影很熟悉,其中不少人可能如我一般将此部电影奉为爱情电影中的经典,而网络上关于这部电影爱情部分的影评或者观后感也很多,我就不多加赘述了,今天就从另外一个角度佛教的概念讨论一下这部电影。
内有禅意的电影一向不是太多,而真正讲佛理的就更少,这类片子基调一般都强调静与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在营造一种宗教或庄严肃穆或法趣自然的氛围,但佛理除教化他人外,更重要的是自我的超脱,也就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佛家修行千日,求的不过就是有一天能够「得道」,能够「了悟」,而某些涉及到个人「了悟」的电影不是玄之又玄,就是内在修行还不够,不足以撑起一部电影,即使有音乐画面等加持,也弥补不了它佛性的不足。而《大话》则是其中异类,虽然画面音乐未曾有宗教的静与空,但佛理却讲得十分透彻。
首先的线索是唐僧所说「舍生取义」,这三个字本不是佛教用语,而来自于儒家,强调的是人生存所坚持的原则,即「义」,而与佛理无关,但电影中却赋予了其佛家「求道」的含义,佛家这时强调的是「舍生」,唐僧一直和孙悟空说,等你明白了「舍生取义」的时候,你自然会来找我。因此「舍生取义」就是孙悟空悟道的关键。而最后至尊宝在面对白晶晶时不害怕死亡,反而要求白晶晶能够下手快狠准以让他知道一个答案,这时在至尊宝的心里比起他自身安危,反而是更想知道紫霞在他心里究竟留下了什么,这时候他已经做到了「舍生」,对于至尊宝来说,他终于了解这世上有些东西比生命重要。
很多人可惜至尊宝成为孙悟空后,就不能再与紫霞在一起,并认为这是一种悔恨。其实不然。孙悟空爱紫霞吗?爱。并且就算当他成为齐天大圣孙悟空时,他那份爱情依旧没有消减半分。但至尊宝与孙悟空的不同就在于,孙悟空跨过了生死,他在跨越生死的那一刹那了悟了。他对着观音大士那番话即是他的了悟,他终于由勘破生死真正勘破情爱。
跨过生死,也就跨过了「小爱」与「大爱」的界限,孙悟空对紫霞的感情没有消减,只是至尊宝本来心中只容得下一份爱,而孙悟空却已明白「大爱」,同时「爱」着世间万物,而每一份爱都不分厚薄。而此时,爱情,已不是孙悟空生命中的主题,却是他生命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于是孙悟空选择了西天取经,却依旧会在意紫霞,紫霞以为这是爱,并且不停地在证明孙悟空是爱她的,其实,孙悟空的确如以前那般爱她,她自然会得出「孙悟空是爱我的」结论,但她不知道的是,孙悟空同时还爱着其他人,在孙悟空心中,众生平等,他如何爱紫霞,即是如何爱众生。
而这就是《大话》佛理精彩之处。将一个在俗世中挣扎的人出家顿悟的过程写得极为完整,而孙悟空要白晶晶杀自己那一段的顿悟过程堪称经典,几乎能和阳明先生龙场顿悟向媲美。而其中对「小爱」「大爱」的理解也极为高深。而从后来的西游降魔篇看,星爷似乎对大话的认识还停留在「爱情」一途,就不知道最后成片立意及结构如此完美是刘镇伟的功劳还是说只是无意为之。
往期精彩内容
1. 他自称打爆李小龙,香港电影功夫巨星全是他小弟
2. 在大V赞不绝口的《火锅英雄》里,陈坤演了个真正的重庆崽儿
3. 10×10:十位影评人各推十部北影节必看佳片 这是广告,虹膜会因你的点击获得收入酷的生活是可以买来的。长按上图二维码进入亚文化市集「黑市」,或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买世界上最稀奇古怪的东西。编辑:小佳联系我们:irisfilm@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