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同步词语学习手册》编写说明
语文课程四大核心素养的第一条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其他核心素养都以语言素养为基础。语言素养的基础是词语,因而词语教学应当成为语文课程极为重要的内容。为促进中学词语教学,我们编写了《中学语文同步词语学习手册》。
《中学语文同步词语学习手册》(以下简称《手册》)选取收集了大量词语,但它不是简单的词语汇编;《手册》中有对词语的释义,但它不是词典;《手册》里有强化训练,但它更不是词语练习册。它兼有以上三者的某些特点,但有着自己独特的编写意图与使用功能。作为《手册》编写者的我们,希望编写一本为中学词语教学助力的工具书,期待中学师生在阅读本《手册》后,能大体完成语文教材中的词语教学任务。
《手册》的整体设计、选词原则、写作策略都在力求实现这一意图。
一、整体设计和选词原则
词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恰当运用词语,即学会遣词造句。
词语运用是各种语言学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词语语义是基础,长久的思想文化积累经约定俗成凝结为共同认可的语义,这是有效交流表达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词语运用还受到语法、审美、文化与语境多种因素制约。词语运用就是整合各种因素以求恰切表达效果的过程。
若要恰切表达,首先需要用准词语,即正确理解词语含义并能准确运用。本手册的主体内容就是在帮助学生正确、全面理解词语含义。
其次需要符合语言规范,每个词语都有其语法属性,因此要通过对词性、短语类型等语法知识的介绍,使学生理解词语的应用规则。
第三要力求形象、生动地运用词语。语言交流是为了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而使信息传递、情感表达更形象、生动、更富于感染力,则需要修辞手段的介入。因此,适当介绍修辞知识和词语运用知识,使表达更具艺术性,也是词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四要力求雅洁、得体地运用词语。交流从来都不仅是语文的事情,它反映着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维水平。词语经过多年传承,在形成确切语义的同时,也往往附着了很多文化色彩,其中包括谦敬、褒贬、轻重、场合、语体等等,对以上相关知识的介绍也是准确用词的保证。
第五要求词语运用与语境符合。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甚至在一些语境中,词语还会生成很多临时性的意义——这恰恰是语言灵动的体现。
以上是我们对中学词语教学的思考。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认为中学词语教学(或学习)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识记积累、理解赏析和揣摩运用。本《手册》主要内容板块也是基于此设计的。
词汇量是语文能力的基本保证。本《手册》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记忆、积累词语,通过设立“积累·拓展”板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难词(包括一些专有名词),进而帮助学生记忆这些词语。这一板块的选词以生词或难词为主,力图通过编者对该词的阐释,帮助学生读准、写对该词语。
平时的语文学习,师生更多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理解或文学鉴赏上,往往忽略词语的理解、揣摩、赏析。因而,本《手册》设立“理解·品味”板块,主要解释、品析课文中富有活力的词语,解析这些词语的语法、文化、修辞、语境意义。
词语积累与理解最终是为了运用。本《手册》设立“揣摩·运用”板块,主要通过对比、阐释某词语在相关语境中的运用,品析其语境含义和修辞效果。
除此之外,本《手册》还设立“训练·强化”板块,通过适当的练习对本课的词语知识作强化和补充。
本《手册》的选词分成两类:一类是生词,这类词语往往课文书下没有注解,或者注解不够详细;一类是熟词,学生了解其字典含义,但需要深入理解其语法意义、语用意义、修辞意义、文化意义。
以上主要介绍了现代文词语的整体设计和选词原则。中学教材中还有大量的文言文和古诗词。编写者也将其纳入到以上四大板块中,名称不变,板块内容与选词原则稍有不同。
在文言文中,“积累·拓展”板块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多记住一些词语和文言文化知识。因此,这个板块的选词原则是未学过的文言词语和文化知识。编写解析时,关注点放在帮助学生记忆上。编写者力图使学生理解所选词的含义和来龙去脉,进而通过辨析、比较使学生理解在何种情形下该字词应如何读写,即讲清楚词语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词语的应用情境,以最终有利于记忆。
因此,这个板块的选词主要是一些学生不认识或不理解、特别是无法通过语境推理出来的的词语,一些文化知识性的词语也在“积累·拓展”板块呈现。
文言文“理解·品味”板块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表达意味,特别是在语境中体味词语的意味、情感、修辞、文化意味。所以,这个板块主要是选取熟词(当然也不排除生词),写解析时主要在语境义理解上着力,包括词语的活用、熟词在本课语境中的义项,还有词语在运用时的情感、修辞、文化意味。
文言文的“揣摩·运用”板块主要强调所选词语在今天的运用,特别是今天的成语中的运用,主要体现一种古词语含义今贯通的思想,因为在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文言遗存。
在古诗词中,“积累·拓展”板块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记忆和视野拓展,以生词为主。同时,在这个板块中还可通过对词语的解说,介绍和阐释一些古诗词的鉴赏知识和文化知识,比如对一些常用意象的介绍。
古诗词的“理解·品味”板块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独特意义和深层意蕴。这个板块的选词以熟词为主,主要通过解析词语的语境中的含意,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强化学生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阅读意识。
古诗词的“揣摩·运用”板块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包括修辞效果、抒情效果、文化意蕴。与“理解·品味”板块不同的是,后者更强调词语的深层涵蕴,强调体味,即本词有何种意思,“揣摩·运用”更强调词语的运用效果,即本词用得好在哪里。
古诗词“训练·强化”板块的作用在于各种词语积累、品味与运用能力的强化,补充前三个板块的未尽之处,引导学生在训练中自主总结梳理相关词语(意象)、文化知识和诗词鉴赏知识。
二、本书的写作策略。
写作策略基于词语教学策略。
前文已提到了词语教学的终极目,这个终极目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则具体表现为十二个字“助理解,助揣摩;教会用,帮助记”。
这十二个字的实现,需要以下教学策略来支撑,即“溯源助记、语境应用、意义拓展、语理析用”。
(一)溯源助记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每个汉字都有其造字本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语义脉络。每个汉字与每个词语的不同义项之间往往形成有机的关系。如果在教学中,适当点拨学生理解某些字的造字本义和词语义项间的有机关系,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记忆这些字与词。
到了中学,学生的别字开始增多。别字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字词意义与语境把握不准,因而给学生讲解清楚字与词的含义,在何种语境下的用字用词规律,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就会大大减少别字的产生。
比如在解释“披蓑戴笠”时,为了帮助学生记忆与正确书写,《手册》将其“蓑”字的造字本义作了解说,使学生理解“蓑”字的写法原理,有助于学生记忆。同时,《手册》对“戴”和“带”的区别也做了分析,学生了解了“戴”和“带”的用法,“披蓑戴笠”这个词就不会写错了。
当然,本《手册》不是字源字形词典,介绍字与词的意义源流不是根本目的而是为了帮助学习,因此,编写者写作时力求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与接受程度,不想人为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
(二)语境应用
《词典》中的语义往往是静态的,反映的是词语的公共语义。本《手册》重在引导学生的词语运用,因此,更强调词语的动态应用,即在特定语境中的词语理解和运用。
由于本《手册》是对课文中词语作解析,因此本《手册》的词语解析,充分考虑到课文语境的作用,希望学生在阅读本课时,不是将《手册》语看作简单的词语汇编,而是希望学生在课文语境中理解所选词语,并通过理解所选词语进一步理解课文。因此,在解析词语时,本《手册》特别关注该词语在本课语境中的意义和对本课文的表达效果等方面的阐释。
(三)意义拓展
长久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使中国汉语词汇不仅仅具有字典上的公共语义,而是拥有丰富的语法意义、文化意义、修辞意义和语境意义,学习词语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丰富自身文化修养 过程。本《手册》力求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这一前提下,在词语解析时,随文随词阐释与词语相关的各种意义与知识,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无穷魅力,以达到开阔视野、提升语文认识水平的目的。
(四)语理析用
语文作为课程,必然有其课程知识体系,课程目标则一定是培养学生形成本学科的理性认知。学生真实学习的发生一定是基于他们对学科的理性认识。因此,给学生适当讲解语言知识即语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课本中,有一些语言修辞知识的介绍。限于篇幅,课本对这些知识介绍得相对简略,本《手册》则希望对课本的介绍加以补充,以有助于师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
对于这些知识的介绍,编写者遵循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的“精要、好懂、有用”三原则,注意在词语运用中讲解、理解知识。编写者充分利用揣摩运用和训练强化两个板块,对课本中知识小贴士介绍的语言知识与词语用例作拓展讲解。
总之,整本书对词语的解析,都贯彻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原则,最终提升学生语言素养。
从确定选题到编纂成书,全体编写成员本着为改进语文教学、为词语教学助力的编写精神,准确查询、反复研讨、谨慎落笔。我们有一个宏愿,希望学生们在认真阅读这本《手册》之后,能够大体完成教材中的词语学习内容,为大家的阅读写作素养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