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蓝字”关注我们!
农四师老故事
181
1970年代,六十五团有两位很受人尊敬的人物。一位是张礼贤,参加过援建非洲国家坦桑尼亚,团场人知道坦赞铁路,知道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个国家是从他开始的,当年,谁没听过“啊哈里里”那段著名的相声哇,他后来调去师计财劳资处工作了。一位是牟徳祥,参加过中巴公路的援建,为促进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谊添过砖,加过瓦,是团汽车排排长,陕西岐山人,那个臊子面很出名的地方。
182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到六十六团良繁连视察,消息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内地有一位村民看了照片,指着照片里围观的一个人说,看,这不是咱村那个十几年前逃跑的杀人犯吗?公安机关顺藤摸瓜,将这个家伙缉拿归案。
183
周晓保深情回忆援建过坦桑尼亚的张礼贤,说张礼贤1970年代后期任伊犁农垦局计财劳资处经管科长,是他决定了周晓保后来的人生命运。1991年初周晓保调来师社保处工作,张礼贤时任副处长,经常表扬他。张立贤的儿女也都很优秀,大女儿张娅莉是师医院的主任医师,伊犁河谷有名的内科专家。
184
周华林从六十二团新闻干事起步,退休前为《兵团日报》社新闻部副主任,是名闻全兵团的大记者,连队职工都喜欢读他的报道,夸他说真话,接地气。《兵团日报》曾在第二版“经济”版为他开辟专栏“桦林述评”,开了该报的先河。他采写的《兵团工业会议上的农业连长》,新颖别致,对当时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85
兰玲玲,六十一团新闻干事,在农四师同行中无人不晓,采访扎实,写作认真,角度新颖,作品深受职工群众喜爱,业内人士好评,可多次想调入师党委宣传部等部门、单位,都未能如愿,后来被《兵团日报》社录用,成为兵团“名记”,师有关领导懊悔说,我们没能用好兰玲玲,可惜啦。
186
内地某村组几个闲汉在一起喝酒吹牛,喝到舌头都硬了的时候,开始“吐真言”,这个说我那次偷了东西没被发现,那个说我那回把人打伤了一点没事,“英雄壮举”不断升级,有个家伙忍不住了,宣称自己在新疆杀了人都没查出来,结果立即有人给当地公安局报案,六十五团八连职工何振中失踪案随之告破。
187
青少年时期的触动往往影响人的一生。程相申年轻时第一回听到新疆民歌《阿拉木汗》中的“眼睛能使你发抖”,心中燃烧出强烈的激情,从此开始了诗歌创作,几十年乐此不疲,把自己写成了农四师作协名誉主席,兵团作协副主席。
188
六十五团四连连长韩成功在兵团大会上作育肥牛羊经验介绍,主持会议的兵团陈德敏政委很高兴,不时插话,韩成功思路被打断,对陈政委说,“等我讲完了您再讲好吗?”陈政委赶忙表示歉意,“你先讲,你先讲。”
189
孔星隆副司令员到六十五团四连调研,在听取韩成功连长关于组织职工育肥牛羊增加收入情况的汇报后说,你们还可以搞繁育嘛,把养畜的每个环节都抓起来,都挣钱。韩成功回答,孔司令,我们精力顾不过来,得扬长避短。孔副司令员笑着说,我的意见仅供你们参考。
190
王国成担任六十二团人武部部长多年,民兵训练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兵团、师各级表彰。他曾改任团场副团长等领导职务,兵团军事部首长亲自过问使他又重返岗位。他兴趣广泛,知识面广,是全师有名的摄影家,收藏家,团场“金边纪念馆”也是由他牵头布展的。
191
师两办室有不少二级局,机要局长薛利民说机要重要,国家保密局长焦新华说保密重要,档案局长方晴说档案重要,信访局长罗志贵说信访重要,史志办主任蒋晓华说史志重要,于是分别被称为薛机要、焦保密、方档案、罗信访、蒋史志,有人说是职业病,更有人说是爱岗敬业。
192
师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赵增力调侃自己,说管理局摆桌子,放凳子,就是没有自己的位子,在花城宾馆搞接待,只能数数酒瓶子。其实谁不知道管理局重要?后勤重要?管着整个机关大院,管着全体人员的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退。有心人统计,每三个在机关大院里工作的人,就有一个属于管理局,三分天下有其一。
193
六十四团机关大个子翻译吐尔逊江,身高1.97米,专业水平很高,不仅是文字,口语也是溜溜的。儿子苏拉克身高1.93米,继承了父亲的语言才华,在十四连任指导员,政绩突出,曾去南疆三十六团帮助工作,就是那个据考证说是《西游记》里记载的曾是女儿国的地方。
194
吐鲁汗,六十四团宣传科新闻干事,爱岗敬业,每天出去采访,在全团22个连队和企事业单位到处跑,每年都有大量稿件被报刊、电台采用,仅稿费收入就好几万元,优秀通讯员的奖励还没算进去。
195
牛迈程,笔名耕耘,陕西长安人,六十六团中学教师,自幼喜爱书法,曾与师文联主席何金良、师一中校长刘芳铭等一起在师教师培训班学习,先后考入西安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在西安科技大学任教,几十年来笔耕不辍,业内人士人人称道,遂成中国书法家,作品影响遍及海内外。
196
师监察委的陈彪说,“我哥陈博是1958年六十五团建团后第一个考入新疆大学的团场子弟,在中文系学习维吾尔语,当时是为新疆培养第一批双语翻译。1964年入校,1969年毕业,分配在新疆工学院任教,退休后一直被返聘。如今70多岁的他,响应‘向南发展’号召,又到新疆大学南疆分校支教,已经三年。”
197
许兴余,江苏泗阳人,1943年2月参加新四军,1964年任清水河农场(六十五团前身)参谋长,1973年至1983年任六十五团团长。许团长育有三男一女四个孩子,教子有方,一个入伍在部队提干,三个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高考难度最大时相继考入大学,其中小儿子许小宁现任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
198
付安林,锡伯族,1940年代后期曾做过民国政府新疆省主席包尔汉的翻译,在六十五团工作多年,育有付刚、付勇、付强、付军三男一女四个子女,1970年代末全部考入大学,在团场传为佳话。
199
在七十五团工作多年的周晓保回忆,改革开放前,团场每年都要批一次探亲假。当时大多数职工都是来自内地的支边青年、转业军人,以及乌市、石河子及伊犁等地分配的下乡知青。内地来的职工批探亲在夏秋收(昭苏垦区夏收秋收在一起,就“一收”)结束后,差不多过了“十一”,疆内知青在第二年春节前。由于交通不便,必须得统一时间,凑够四五十人了,团场就安排一辆解放牌汽车,车厢搭上钢筋架子,蒙上个大篷布,铺上厚厚的麦草,一车人坐在上面叽里哇啦,既兴奋又无奈,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里,两头摸黑,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到达伊宁市,再各奔东西。一般在三月底春耕前假期结束,必须返回,大家都陆陆续续到团场驻伊宁市办事处集中。
200
周晓保回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七十五团冬天请探亲假的职工一般在三月底春耕前假期结束,必须立即返回,大家都陆陆续续在团场驻伊宁市办事处集中,到了办事处大家就如同到了家的感觉。由办事处提前和团里联系安排车辆来接,用来的时候同样的方式返回团里。如果有人错过了这趟车,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等个十天半月都不好说。必须要有团场驻伊宁市办事处开证明,证明没有赶上车,才不会按旷工处理。1985年团里购买了一辆东风大客车,道路状况也有所改变,能够保证一个星期发往伊宁市一个来回,年轻帅气的赵增力成了司机的不二人选。不仅惠及了广大职工,同时相邻地方乡场的老百姓也受益。哪里有现在这么好的路,这么好的车,260公里的路程,三个多小时就可以回到团场了。
作者简介:
蒋晓华,西上天山的“八千湘女”后裔,中国作协会员,新疆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原作协主席、文联主席,著有散文集《在惠远脚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