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资治通鉴》第2卷 周纪2
【原文】卫平侯薨,子嗣君立。卫有胥靡亡之魏,因为魏王后治病。嗣君闻之,请以五十金买之。五反,魏不与,乃以左氏易之。左右谏曰:“夫以一都买一胥靡,可乎?”嗣君曰:“非子所知也!夫治无小,乱无大。法不立,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诛必,失十左氏,无害也。”魏王闻之曰:“人主之欲,不听之不祥。”因载而往,徒献之。
【译文】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卫平侯去世,其子卫嗣君即位。卫国有个苦役犯逃到魏国,为魏国王后治病。卫嗣君听说后,要求用五十金把他买回来。经过五次反复,魏国仍是不给,便打算用左氏城去换。左右侍臣劝谏说:“用一座城去买一个逃犯,值得吗?”嗣君回答说:“这你们就不懂了!治理政事不忽略小事,就不会有大乱子。如果法度不建立,当杀的不杀,即便有十座左氏城,也无益处。法严明,违法必究,失去十座左氏城,也终无大害。”魏王听说这件事,感叹说:“国君的愿望,不满足他恐怕会不祥。”于是用车把逃犯送回卫国,未取报偿。
【解析】这是古人尊重法治的名篇。市面上清一色的解读是:卫嗣君就是付再大的代价,也要使国家的法令得到彰现,使法治精神能够教化民众,使为政者树立信用。但是我们如果只是这么读后感的方式来看待这故事难免就如同“入宝山,空手回。”我们从权谋角度来分析:
1、这个逃犯身上的三大疑点
为了这个逃犯,卫嗣君不惜一座城来交换。大家只看到了他的逃犯身份,却忘记了他身上有三大疑点:首先,既然这么重视这个人,他是怎么跑出魏国的边境的?第二,既然跑出去了,为什么还那么高调的为魏国皇后治病,而不是改名换姓的低调做人?第三,这样一个能够快速混入皇宫的还能给皇后治病的人,医术肯定很牛,并且有宫廷的推荐关系。这样的御医会是苦役犯?
2、为什么卫嗣君会不惜代价
卫嗣君是个权谋家,在法家经典著作《韩非子》中多有记载,大家看一下这个故事:卫嗣君使人装扮成客商通关,关市小吏故意刁难不让过,那客商只好用金钱贿赂,才得以通行。卫嗣君知情后,立即命人召来小吏责问:“某日有客商经过你的关口,给了你许多金子,你就让他走了,有这回事吗?”那小吏吓得两腿发抖,照实承认。卫嗣君立即下令重打五十大板,再罚双倍的金子,让这位小吏回原地供职。这样一来,整个关市大振,没有人再敢“吃拿卡要”了,而且认为卫嗣君有明察秋毫的神奇本领。
而本文的这个御医逃犯,本质是和上述这个故事是一样的,真相是,卫嗣君新官上任,希望树立法治,不惜代价的炒作一个,用重金购买小逃犯的例子,用这样极具传播性质的新闻,来做出示范效应,给全国人一个下马威,立规矩。所以,就说服身边的这个御医,来个行为艺术,树立一局。这也就能解释,上述的三大疑点了,故意让他伪装成逃犯,最后在魏国故意高调。只不过,卫嗣君,一开始觉得五十金就能解决的问题,后来发现魏国不配合,下不了台,不得不做出一座城的也要交换的态度。
3、魏王为什么白白送回逃犯
这么唾手可得的一座左式城,为什么魏王就这么白白放弃了?他认为的不详是什么?首先是自己的政治形象。一个小逃犯,换一个城,这个巨大的不等价交易,传出去,国际上会认为魏王乘机勒索卫嗣君。其次,利害分析。卫嗣君这么大的决心,如果不给,他还不过来打仗?如果换了,内心会不舒服,早晚还会翻脸,为了逃犯不值得。最后,魏王可能明白了,这可能是个局,自己被卫嗣君利用了,自己也只能配合,毕竟五十金,会让大家认为魏王贪财,一座城也算是给了魏王一个台阶,也避免失去其他人才的归附。所以,魏王只能配合把这戏给配合演完。
经过上述权谋网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来,卫嗣君和任何新官上任的一把手一样,需要制造个新闻事件,来给手下人来个下马威,立规矩,只有这样的操作,才能够立即树立起一个不惜代价也要维护制度的铁腕形象,成本低,高效率,这个管理权谋局,值得我们学习!
权谋网,让你的职场少走十年弯路!
更多文章请访问 www.mou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