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的因数有哪些
24的全部因数
1,2,3,4,6,8,12,24
可以用因数来表示24
24=1×24=2×12=3×8=4×6
可以将24表示成另外两个数的zd乘积,这两个数都是24的因数内。
如果没有强调整数因数那么也是可以包含负数等等其他的数,数量无数个。
例如:2X6=12,2和6的积是12,因此2和6是12的因数。容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3X(-9)=-27,3和-9都是-27的因数。-27是3和-9的倍数。
因数和倍数
我一直认为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在小学学习中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不在于本单元知识有多少会在考试中呈现,而在于对此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数感有影响,对后续的分数学习有影响,可以这么说如果孩子因数和倍数知识掌握不透,后面学习一定会遇到困难,是以将本单元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述,希望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
一:因数和倍数的定义
提到因数和倍数,我们首先要关注一个词——整除,在旧版本教材中是提到整除的,但现行苏教版借助小正方有的拼回避了这一概念,我觉得有必要向孩子提及(虽然因数和倍数知识学习之后可以有效渗透到小数)——整数A除以整数B,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而因数和倍数的研究一般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整数A除以整数B,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
因数: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根据因数个数不同将非0自然数分三类: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如2、3、5、7……其中质数中最特别的是2,2是质数中唯一的偶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他因数,那么这个数就是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
倍数,一个自然数分别乘以1、2、3……就可以求得这个数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数最大的困数是本身,最小的倍数也是本身,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可能等于最大的因数,但不会少于因数。
2、3、5倍数特征
末尾数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2的倍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叫奇数,末尾数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10是2、5的倍数,任何一个数去掉末尾数都是10的倍数,所以只要尾数是2或5的倍数,这个数就是2或5的倍数,如果尾数是0这个数就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10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数字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由此推理出一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
藉此产生的联想:如果一个数是3的倍数,并且是偶数,这个数就6的倍数;如果一个数既是3,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就是15的倍数;如果一个数既是2,又是3,也是5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0的倍数,两位数中最大是90,三位数中最小是120.
由此产生的联想:一个数后两位是4或25的倍数,这个数就是4或25的倍数,为什么?因为100是4和25的公倍数,任何一个多位数去掉后两位一定是100的倍数,肯定是4或25的倍数,如果后两位也是,那么这个数就一定是4或25的倍数。
公因数和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最大公因 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最小的一个叫最小公倍数。当下我们一般是接触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是列举法来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对于分解质因数重视不够,短除法也是如此,我觉得需要重视。
首先分解质因数的基础是将合数分解成质数相乘的形式,相对于教材中的方法更喜欢短除法分解,这既简明,又易会,对于一个合数的分解体现的是孩子口算能力,速算能力,乃至数感,教学中我对孩子进行了强调,需要练习,需要结合口算来练习,需要在练习中养成判断的能力。
关于分解质因数一节中,许多老师更关注完美数,我觉得价值不大,第一现在不会去研究这个问题,第二知道也不会对学习有较大的影响,相反却会牵扯总分孩子的注意(我上小学时教材没有,我就看过,走神过)。
关于公因数公倍数要注意这几点:
如果两个数的公因数是1,这两个数是互质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乘积。是互质数的两个数大体有这几种情况:
两个不同的质数,如5和7 ;
两个连续自然数,如8和9;
1和任意一个非0自然数,如1和15;
一个素数和一个不是这个素数的合数,如7和25,3和8;
两个合数,但是这两个合数没有公有的质因数,如8和27,4和25
如果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小数,最小公倍数是大数。
如果两个既不互质,也不存在倍数关系,那么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存在这样的关系——
以18和30为例:
18=2×3×3;30=2×3×5;
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公有因数3和2的乘积6;最小公倍数就是公有的因数2、3乘以18剩余的因数3,30剩余的因数5是90,那么如果最大公因数乘以最小公倍数——积就等于18与30的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积再除以其中一个数就等于另一个数,你看6×90÷18=30。
关于公因数和公倍数,我们需要结合具体题目来讲解,下面结合本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题一:
A、B是不为0的自然数,A=8B,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
自然数A是B的1/8,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
A、B是不为0的自然数,A=B-1,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解析:A=8B说明A是B的倍数,这里的8换成9或任意一个非零自然数本质一样,B是A的因数,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B,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A;
自然数A是B的1/8,则与上题正好相反,说明B是A的倍数,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A,最小公倍数是B。
A、B是不为0的自然数,A=B-1说明两者是连续自然数,也就是互质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乘积。
题二:
李医生每工作3天后休息一天,张医生每工作4天后休息一天。4月1日两人同时休息,下一次两人同时休息的日期是几月几日?
本题许多学生的答案是4月13日,属于审题问题,“李医生每工作3天后休息一天,张医生每工作4天后休息一天”休息间隔不是3天和4天,是4天和5天,我们可以简单列举一下:李医生:1号休息,下一次2、3、4工作、5号休息,6、7、8工作,9号休息,加4,张医生:1号休息,2、3、4、5工作,6号休息,7、8、9、10工作,11号休息,加5,4和5的公倍数
本题理解是关键,如果不能理解,则需要通过列举来解决问题,建议孩子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例举来验证。
题三:
学校开运动会,在400米环形操场边上每隔 16米插一杆彩旗,共插了25杆。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彩旗,就把彩旗的间隔缩短到每隔5米一杆,起点的彩旗不动,重新插完后发现,一共有多少杆彩旗没动?
本题许多孩子被25杆所干扰,其实这个数据用不到,体现了孩子排除干扰的能力,本来是每16米插一杆,插彩旗的地点都是16的倍数,现在是每5米插一根,5的倍数,16和5的公倍数才不变,所以80的倍数不变,环形跑道上有5个80的倍数,所以5根不动。
题四:
某年级学生排队,如果每排5人就多3人,如果每排6人就多4人,如果每排7人就多5人,那么这个年级至少有多少人?
这个问题需要适当转化,每排5人就多3人——每排5人少2人,如果每排6人就多4人——每排6人少2人,如果每排7人就多5人——每排7人少2人,5、6、7的最小公倍数是210,至少208人。
题五:
同学们做了48朵红花和60朵黄花,把这些花分成若干束,要求每束花中红花朵数相同,黄花朵数也相同。最多可以分多少束?每束花有红花几朵?黄花几朵?
这个题许多孩子会理解不透,“要求每束花中红花朵数相同,黄花朵数也相同”如何理解?红花总数被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相同,黄花总数被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相同,但每束花里红花与黄花的朵数是不要求相同的,要求的是不同花束里相同颜色花相同,所以花的束数既是48的因数,也是60的因数,如果要花束数最多,即求48和60的最大公因数——12,最多12束,每束花里有4朵红花和5朵黄数。
题六:
把一块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若干个相同的正方形而无剩余,问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厘米?一共剪成多少块?
用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拼成一个尽可能小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至少是多少厘米? 需要用多少块这样的长方形?
有两根木棒,一根长42分米,另一根长30分米,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而无剩余,问每根小棒最长多少分米?一共截出多少根这样的小棒?
1和2对比,前者是求长方形长和宽的最大公因数6,所剪成正方形边长6,长剪成三列,宽剪成2排,共6块。后者是拼,关键字拼,所拼成正方形边长是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36,一边用长头2块,另一边用宽头3块,二三得六,同样是6块,但意义不同,需要注意。
1和3对比,同样是求最大公因数,但区别在于后一问——前者是剪开的,长头有3块,宽头有2列,画图得知二三得6,是六块。所者是两根完全不同的木棒,最大公因数是6,第一根里有7个6,第二根里有5个6,一共有12个6就是12根。
题七:
加工某种零件有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每名工人每小时做15个,第二道工序每名工人每小时做12个,第三道工序每名工人每小时做10个。为了均衡,提高效率,全厂共有60名工人,三道那么工序各应安排多少名工人?
什么是“为了均衡,提高效率”,这个理解是关键,每道工序每小时生产出来的总量同样多,先求出15、12、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60,合理安排每小时都可以生产60个零件,各需要多少人呢?
60÷15=4人,60÷12=5人,60÷10=6人;
当第一道工序4人,第二道工序5人,第三道工序6人时正好同时生产60个零件,达到均衡。
总人数60÷(4+5+6)=4组
所以第一道工序要4×4=16人,第二道工序5×4=20人,第三道工序6×4=24人,此时最合理。
当然因数和倍数的问题不止于此,我们将在后面遇到时继续分析,今天的分析就到这里。